養生的知識每日一條
中國人吃東西講究相生相剋,即使從沒有上過學的农民都懂得。比如上火了都知道不要再吃辣的了,要吃清淡點,再吃點什麼喝點什麼清火的,比如菊花,金銀花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中醫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我們天天在用,不知道而已。一起向徐老師,星辰老師學習五行五味在生活中的應用――厚朴中醫學習筆記。
五行五味相生相剋理論模型
《黃帝內經》
養生的知識每日一條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
咸入腎,甘入脾,是為五入。
五行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01
小提示:
五行理論不是物理化學公式。
五行理論是一個思維工具。
五行理論給我們啟發性和提示一些關聯性,用五行理論大膽假設,用覺、感、悟小心求證。任何的標準都不是一定的,需要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悟。
02
碳水化合物都是甘味的,為身體提供能量,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營養來源。
甘味補脾:
舉個例子:一碗米飯,不加任何的糖,只需要加些酒麴,當微生物降解的就變成甜甜的米酒。因此每天的主食的量就夠甘味的攝入了,所以額外加糖的甜品,糖果,啊之類的食品就要適量,應該慎重了。
以前的人吃得到的精細的食物有限,所以補脾很重要,而現代人一天三頓的吃食都是精製過的,大多補脾太過。所以健康的飲食,粗細糧要搭配。
克腎:
吃糖太多蛀牙(牙是骨頭的一部分,腎主骨)成年人可能表現在腎虛,牙有可能不好。
反侮肝:
近視眼(肝開竅於目),視力不好。
甜能緩肝急。
舉個例子,以前肝炎的病人西醫讓吃白糖就能緩解肝炎的癥狀,還比如很多人心情不好,特別憤怒,特別生氣的時候(就是中醫說的肝急),本能就喜歡吃甜食,吃完甜食心情倒是舒暢了,但是經絡確堵了,體重增加了的煩惱又來了。因此這種行為要慎重。
人在生氣的時候,氣是往上走的(比如怒發衝冠,什麼在沖,不就是氣嗎,而吃東西是往下走,這個上下的力相抵就容易堵在中間)所以這個時候吃東西很容易堵住中焦脾胃,久而久之巨闕,中脘穴附近出現結塊,形成疾病,胃包也看起來好大,不健康不美觀。
更好的做法是疏散:知道自己生氣后,捶捶胸(膻中穴),點點期門穴,太沖穴,刮刮痧,把負面情緒散出去。
03
咸補心
對於養生來說,飲食越清淡越好嗎?不一定。星辰老師之前就是太過養生,吃得太清淡,鹹味不夠,導致渾身乏力,對什麼都沒興趣,後來吃了葯才好了。所以心火旺的人,需要吃得清淡,而心火不足的人可以適當吃得咸一點。徐老師反對小孩子吃油炸食品,就是因為油炸食品高油,高鹽,如果是雞肉,補心火就更厲害了。
咸克肺
徐老師曾說,抽煙的人得肺癌的人多,其實吃得過鹹的人不比抽煙的人得肺癌的少。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過咸補心克肺了。使用得當,瀉肺,瀉肺與大腸里的寒痰,但是有這類功效的食物比較少,藥物比如芒硝,巴豆,石膏。平常呢大家還是用艾灸比較好。
咸反侮腎,用好了也可補腎
比如徐老師說核桃鹽炒過就更補腎,比如苦味的茶,補腎但是又瀉心,還反侮脾土,想要既補腎,同時又綜合掉這個副作用,怎麼辦?應該吃鹹味,補脾的甘味,所以茶點基本都是甜鹹的。
04
苦補腎,固腎。苦味克心。
比如說上火了喝點綠茶,苦丁茶。苦味反侮脾土,比如喝綠茶也傷胃。
相剋反侮用好了,燥濕,止瀉。
例如黃連也是苦味的,能燥濕,拉肚子的人還能止瀉。徐老師也講過,濕疹太重的人可以加點苦藥來燥濕。比起藥物,艾灸更安全容易操作易學易上手。
05
辛補肝膽
舒發條達肝氣。最典型的就是酒,喝酒的人短暫的會變得肝氣很盛,所以有喝酒壯膽一說。
相剋臟,木克土,克脾。
長期喝酒的人容易胃潰瘍,甚至胃穿孔。克脾也有用得好的一面,現代人脾胃裡都是寒濕,痰濕,這時候就適合瀉脾,當脾實時,補脾會讓脾胃裡垃圾更多,這時多用辛香葯,這也是徐老師讓大家少吃水果,多吃咖喱,十三香這類東西的原因。
反侮臟,克肺。
比如吃辣的吃多了出汗,肺主皮毛,肝氣可以把毛孔頂開,當我們感冒,外感風寒,喝碗蔥薑湯出出汗就好了。比如脾胃着涼了,沒有葯,吃一點咖喱,也能有用。反侮用得不好的一面,感冒的時候發汗有助於痊癒,但是如果沒事天天吃發汗葯,導至脫髮之類的,體虛。
06
酸補肺。
補肺的食物,比如山藥,尤其說話說得多的人。
酸克肝。
比如喝白酒喝得很多,肝火很旺,很傷肝。我們該怎麼辦?可以吃一些偏酸的水果,酸味泄肝,補肺。
反侮心。
反侮使用得當,可以收斂心神。徐老師為什麼要大家少吃水果,因為現代人普遍肝氣不條達,但當你肝火很旺的時候,還是可以用水果來瀉瀉肝。喝酒相當於吃了大量辛味的東西,導致肝氣一直在疏散,屬於疏散過度,所以需要酸味收斂。
有的人說,那生氣的時候,肝火也旺,為什麼越吃水果越堵呢?當有情緒叫怒,是肝氣鼓舞起來了發不出去,這時候最好的就是給多餘的肝氣以出路,以疏散為主。
酸味還能收斂心神,有的人喝咖啡,喝茶提神好像作用都不大,但是喝檸檬水卻立馬清醒了,這種人呢不是心氣不足,是心神渙散,也需要酸味來收斂。(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