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易德軒網提供
有網友在網上提問有關於夏至民俗中醫養生問題,易德軒小編針對這個問題為你提供相關中醫養生的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許多習俗都與中醫藥文化緊密相關。
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此時民間新麥方出,人們以麵食敬神。夏至吃麵食這一食俗也流傳至今。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本草拾遺》說“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醫林纂要》說它“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濕氣和暑氣。
夏至節,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里就有力氣。這莧菜被譽為“補血菜”、“長壽菜”,《食療本草》說它能“補氣除熱,通九竅”,《滇南本草》說它能“治大小便不通,化蟲去寒熱,能通血脈,逐瘀血”。葫蘆在我國古籍中最早稱瓠、匏和壺,《滇南本草》說它“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煩熱”;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潤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干”,可見古人葫蘆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幹曬。
在我國有些地方,夏至節的熱鬧程度不亞於端午節,有一種觀點還認為端午節源自夏至節。故而在陝西等地,夏至還有食粽子的民俗。從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來看,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其中的大棗補中益氣,栗子補氣健脾、益腎。包裹粽子的粽恭弘=叶 恭弘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恭弘=叶 恭弘,南方多用竹恭弘=叶 恭弘或荷恭弘=叶 恭弘。葦恭弘=叶 恭弘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恭弘=叶 恭弘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恭弘=叶 恭弘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
“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意思是人們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粵桂“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別錄》言狗肉“主安五藏,補絕傷”,《醫林纂要》說它“補肺氣,固腎氣,壯營衛,強腰膝”。中醫學認為,常食狗肉,對於脾腎之虛、胸腹脹滿、鼓脹、浮腫、腰膝軟弱、寒瘧及敗瘡久不收斂等症,很有裨益。
夏至氣候炎熱,人們往往食慾不振,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因此在江蘇等地方有食三鮮的習俗。常食的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前已談到,莧菜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痢,通利二便,利竅止血等功效;《群芳譜》載蠶豆“快胃、和臟腑、解酒毒”,能“健脾、除濕、通便、涼血”;《本草綱目》說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氣、潤燥、消積”。樹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名醫別錄》謂櫻桃“主調中,益脾氣”,《備急千金要方》還說“櫻桃味甘平,澀,調中益氣,可多食,令人好顏色,美志性”;《隨息居飲食譜》中講述“梅,酸溫,溫膽生津”,其味酸澀,長於收斂,能斂肺止咳,可治肺虛久咳不止,又能澀腸止瀉,治療脾虛久瀉;香椿有開胃爽神、祛風除濕、止血利氣、消火解毒的功效,民諺雲:“常食香椿芽不染病。”
川北旺蒼縣一帶夏至節還有煮粥喝茶的習俗。人們常用荷恭弘=叶 恭弘煮粥,荷恭弘=叶 恭弘香氣清芬,具有消暑利濕、健脾昇陽、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熱煩渴、頭痛眩暈、食少腹脹等症。有的人家還用冬瓜煮粥,陶弘景說冬瓜“解毒、消渴、止煩悶,生搗絞汁服之”,此粥適用於暑熱煩悶、水腫、肺熱咳嗽等病症,可起到清熱利尿作用。煮茶用料多為竹恭弘=叶 恭弘,《食療本草》載竹恭弘=叶 恭弘“主咳逆,消渴,痰飲,喉痹,除煩熱”,《重慶堂隨筆》謂其“內息肝膽之風,外清溫暑之熱,故有安神止痙之功”。
另外,夏季蚊蟲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有吃大蒜的習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大蒜有“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之效。恭弘=叶 恭弘夢得《避暑錄話》上記載一則以蒜療病病例:“有人暑月馳馬趕路,落馬墮地欲絕,急命人以蒜汁灌下,頃刻而醒。”
夏至還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風濕病、哮喘、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過敏性咽炎等疾病的患者,常趁此時節用外敷配合湯藥、針灸的方法,進行冬病夏治。中醫認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治療某些屬於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夏至節還有許多禁忌。《清嘉錄》載,夏至日“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就是說,夏季要夜卧早起,“養收氣陰無厭於日,使志無怒”,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以利於氣機的通泄。
中醫藥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文明寶庫中璀燦的瑰寶。夏日酷熱,這些民俗里的中醫藥文化卻像青翠綠恭弘=叶 恭弘片片綻放,陣陣清涼之意沁人心脾。
從古代夏至民俗中感悟中醫養生精髓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