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傳統中醫的治療手段刮痧自診,健康狀況早知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有網友在網上提問有關於艾灸不求人的問題,易德軒小編針對這個問題為你提供相關養生知識的問題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體內寒濕較重,選擇刮痧調理身體的朋友,不禁有這樣的疑惑:“出痧是不是越多越好?”“出痧就是皮下出血嗎?”“刮痧以後覺得很累,是不是傷陽氣了?”“刮痧是不是只有瀉,沒有補?”

  解答幾個關於刮痧的困惑。
傳統中醫的治療手段刮痧自診,健康狀況早知
  刮痧有瀉也有補

  關於傳統中醫的治療手段,古書中記載便是“砭、針、灸、葯”四種方法。刮痧療法又稱“砭法”,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砭”指刮痧和按摩的物理治療方法,由於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材料,只需要雙手或者刮痧板,懂得醫理和經絡,就能隨時隨地為人們治病,是最方便的治療手段,因此被古人列為四法之首。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之一,也是刮痧療法的治療原則。

  刮痧雖無補益或瀉邪的物質直接進入體內,但依靠補瀉手法刺激體表一定部位,即可起到促進機體機能或抑制機體亢進的作用,這些作用的本質屬於補或瀉的範疇。

  刮痧療法的補瀉作用,固然與腧穴的治療作用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操作力量的輕重、速度的急緩、時間的長短、刮拭的方向、刮痧的次數等因素,而上述動作的完成都是依靠補瀉手法來實現的。因此,刮痧並非只有瀉,沒有補。

  補刮是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刮拭按壓力小,作用淺表,速度慢,動作輕柔,刮痧範圍較小,出痧要求色淡紅而少,刺激時間稍短,或順經脈運行方向刮拭。

  瀉刮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刮拭按壓力大,作用深透,速度快,動作重猛,刮痧範圍較大,出痧要求色暗紅而多,刺激時間稍長,或逆經脈運行方向刮拭。

  古人曰:“法雖有定,變通在人。”補瀉手法的應用並非一成不變,臨床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靈活選用。

  出痧過程能排毒

  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刮痧是損傷毛細血管造成的皮下出血,那麼為何有的地方不出痧呢?為什麼每刮一次,出痧都會減少呢?

  中醫認為,刮痧時體內致病因素由經脈、絡脈溢出脈外,積聚皮下,出現形狀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成片,或融合的“痧”,也稱“痧毒”。痧是滲出於脈外含有大量毒素的離經之血,出痧的過程是排毒的過程。

  西醫學認為,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由於細菌病毒的侵害,產生毒素、毒性物質,或當人體組織器官功能減退、發生疾病時,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在體內出現不同程度的瀦留,成為危害機體健康的內毒素。這些毒素使毛細血管通透性異常,使黏膜、皮膚之下充血或浮現出血點,與中醫的認識不謀而合。

  臨床觀察發現,健康人一般刮拭后不出痧,一些自我感覺良好而有潛伏病變的人刮拭後會出痧。患病者一般會因病變部位、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不同,出痧的部位、顏色、形態也不同。

  同一種病症出痧的部位、顏色、形態又有一定的規律性,這與經脈循行、全息穴區的分佈及臟腑器官、經絡的病理狀態有直接關係。

  刮痧不一定會出痧

  有些人認為,刮痧就一定要刮出痧才可以。是不是出痧越多越好呢?

  刮痧時我們要求“徐而和”的手法,操作時通過透皮入骨的手法,以“文火燉蹄膀”的節奏,平和、滲透力強,從而達到臨床效果。切忌使用暴力強行出痧,但也忌諱不使用向下的按力,僅僅在皮膚表面刮拭。這樣不但沒有治療效果,還會因為反覆摩擦,形成表皮水腫、皮膚破損,使患者受到傷害。

  正確的刮拭手法應始終保持按壓力,每次刮拭都應速度均勻、力度平穩,不要忽輕忽重、頭輕尾重或頭重尾輕。

  在臨床上,一些肥胖、肌肉發達或氣血不足者不易出痧,腹部、頭面部等部位也不易出痧,因此切不可盲目暴力刮痧。現在美容院的所謂儀器刮痧,刮拭后全身通紅,每個部位的痧斑都是一模一樣的,且在刮拭過程中未做到辨證、循經,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刮痧有個原則,就是根據每個人皮膚的耐受度,以不刮傷為宜。

  正確刮痧不傷陽氣

  刮痧以後,很多人會感覺累、睡眠相當好,就認為這是傷陽的表現。刮痧療法是以調動自身陽氣來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打個比方,1000米長跑后,把全身氣血都調動起來了,你也會覺得很累,難道這也是傷陽氣了嗎?以通為治,以通為補,以通為瀉,刮痧治療的過程中,它的落腳點就在“疏通”二字上。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禹治水的智慧就是採用疏通的方法讓水有歸舍和出處,從而達到治理的目的。人體有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淋巴系統等,因為各種淤堵會造成各種疾病。如果能做到經絡通、血管通、淋巴通、神經通,全身所有的通道都打通了,疾病自然能夠化解。

  附:清皮膚濁氣,美膚刮痧法!

  �第一步:眼周+面部刮痧

  眼周+面部刮痧,是一個很安全的泄熱毒、風毒的方法。眼睛模糊、眼睛乾澀、眼睛不舒服……其實這也是肝氣上逆的一種表現。

  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和"藏血",肝主藏血,並靠肝的疏泄功能來調節和輸布全身。《經》曰:"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一般來說:

  肝血不足:眼睛乾澀,目失所養,則眼睛乾澀昏花,視物不清或夜盲;肝火旺:眼紅有血絲、視力模糊;肝經風熱:目赤癢痛;肝火上炎:目赤生翳;肝陽上亢:頭目眩暈;肝風內動,目斜上視等。

  肝血虛、肝火旺盛主要與熬夜、不良情緒積鬱,或者煙酒過度有關。

  具體操作:

  準備蘆薈膠、面霜或眼部精油、魚形刮痧板,刮眼周要選擇上面那種小巧、平滑的。

  晚上洗完臉,先拍上一層蘆薈膠,然後再抹上一層厚厚的面霜,或刮痧油,就可以開始颳了,按照下圖箭頭方向。

  如果要祛眼袋黑眼圈,重點刮痧部位是眼周,在下圖的穴位上要稍稍用力按壓,刮眉骨特別爽,會覺得一天的煩惱就順着眉毛刮沒了。

  如果有些地方有疙疙瘩瘩的感覺,那是有經絡淤堵,要多刮幾下。

  刮痧時臉部會發熱,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帶動熱能,進而柔軟角質層,代謝臉上廢棄物。有粉刺者,因為熱能使毛孔大開,顆粒小的粉刺會被刮出來。刮痧后能明顯感覺到細緻、彈潤很多。

  全臉刮15分鐘左右就可以,剛刮完不要着急洗臉,過半小時再用溫水洗臉(這時千萬不要用冷水洗,會長紅血絲)。面膜也要刮痧完半小時再用,面膜會讓刮痧完開着的毛孔驟然閉合,原本要排的毒也排不出去了。

  清理腠理濁氣、調動皮膚氣血第一步就是上面說的面部刮痧,接下來是頸部刮痧。

  �第二步:頸部刮痧(讓清氣上升、濁氣下將)

  頸部是連接臟腑和頭部的唯一通道,從上往下刮一下頸部,會讓濁氣、火氣下降,清氣上揚,面部風熱、肝膽之火也有個可以消散的途徑。

  具體方法:

  在頸后和肩膀均勻塗抹刮痧油,先刮拭第一條線,即從上向下正中督脈上的風府至大椎(如圖);再刮拭膀胱經上的天柱至大杼,左右各一條;最後從風池穴刮至肩上的肩井穴,左右各一條,風池穴到頸根部從上向下刮,肩井穴從內向外刮。

  對腦力勞動者(包括思慮比較多、愛瞎想的)來說,有助讓糨糊腦仁恢復該有的清醒度和思考力。

  �第三步:刮痧肺經(補肺氣、通深層淤堵)

  肺主皮毛,皮膚有問題,多從肺經入手根治。

  "諸氣者,皆屬於肺。"所以,氣虛的培補、氣逆的順調、濁氣的排放、清氣的灌溉,都可以通過調節肺的功能來實現。

  然而肺經又是最容易受傷的經。比如受點風寒就感冒,就是皮膚肺氣虛,抵抗不了外邪。通過刮痧護肺,可以治療感冒,對皮膚的美容、臉色的調理也有一定的作用。

  刮痧肺經其實也是超級簡單,上圖中是肺經的循行路線,從中府開始從上往下刮就可以了,酸痛的地方多刮一刮,出痧要出透(就是刮到不再有新的痧出來為止)。

  運動量偏少的女孩子,一般都會有些肺氣虛。我深有體會的是,我大臂肺經的位置,經常自己疼痛,刮痧出痧後會好轉很多。

  另外,肺的經氣在背後有一個最大的聚集地叫肺俞穴,肺的問題,比如感冒、哮喘、咳嗽、皮膚不好都可刮或點按這個肺俞穴。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關於刮痧這種比較簡單的通淤排毒法,最好每個節氣刮一次,一年刮24次。這種堅持像不斷給身體更新、排瘀、不斷刺激它的活力。
傳統中醫的治療手段刮痧自診,健康狀況早知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