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品味人生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按歷史發展,最先有婆羅門教,然後是出現佛教,之後出現印度教。佛教的成功,得力於婆羅門教的體系成熟,佛教的“無神”思想也算然徹底的顛覆了傳統的婆羅門思想,但是佛教在印度發展不是很順利,在公元12世紀,伊斯兰教的入侵之後就覆滅。
在伊斯兰教的壓力下,印度本土的婆羅門教復興,之後建立了新的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
所謂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這個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居於印度河流域的時代,後來,恆河流域產生了耆那教,特別是佛教等新宗教,經過長時間的相互影響,婆羅門教本身也發生了革新運動,故到近世以來,稱之為印度教。但在本質上說,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意味,並無差別。所謂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襲的祭師階級,他們在宗教上佔有無上的權威,故將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已經部分擺脫了早期吠陀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也吸收了部分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思維,但對吠陀諸神的崇拜依然盛行;直到印度教成型,對濕婆和毗濕奴及其化身的崇拜才佔據了中心地位,三大神也才上升到無所不在的、抽象的宇宙精神的地位,最終形成了濕婆派、毗濕奴派和性力派三大依據崇拜對象不同而劃分的派別,而婆羅門教是沒有這種劃分的。
此外,婆羅門教時期沒有神廟,不崇拜神明偶像(只通過祭祀來和神溝通),但印度教時期神像崇拜則幾乎是信仰的中心,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世主(扎格納特,簡而言之,直接把一截木頭當成神明的具現和化身)崇拜這種地步。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