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品味人生
公元前10世紀中恭弘=叶 恭弘,雅利安人又從印度河上游向東推進至朱木那河、恆河流域,史家稱這個時期為後吠陀或梵書、奧義書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已開始使用鐵器,農業有了重大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逐步興起,並具有較大的規模。經濟的發展,加速了社會的分化,過去以血緣為紐帶的村社,變成以地域聯繫的、由若干村社組成的農村公社。
這些農村公社是印度最初奴隸制國家的基礎。隨着階級的分化和奴隸制的形成和發展,以後逐漸形成並確立了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以《梨俱吠陀》為中心內容的吠陀宗教為了適應上述變化,開始進行重大的革新,出現了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的婆羅門教。
同沙門思潮的鬥爭公元前6~前5世紀,印度思想界的鬥爭十分激烈,出現了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這是當時的自由思想家及其派別的統稱,其中包括創始人,的大雄符馱摩那,生活派(佛教貶稱為邪命外道)的領袖末伽梨?
俱舍羅,順世派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等。他們的主張雖然不一,但否定吠陀的權威和婆羅門的政治、思想統治是一致的。此外,在下層人民中亦掀起了一個抵制婆羅門教的新宗教運動。
他們不崇拜吠陀中的神和不接受婆羅門的管理,反對用大量動物作為祭祀的犧牲,建立自己的廟宇,崇拜當地的神靈和動植物──夜叉(鬼)、樹木、龍神(蛇神)、林伽(性器官)等。沙門思潮和新宗教運動的出現,標志著婆羅門教在一些地區和群眾中已開始動搖。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