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世界音樂藝術殿堂的獨山花燈文化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品味人生

獨山花燈是布依族文化之結晶
  布依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自古代社會以來,獨山布依族對祭祀天地神靈祖先,諸如“請水”、“安靈”、“請神”……等,或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都採用傳統的說唱(座唱)形式進行表達和流傳。若有喜慶之集會,必歌必舞以抒情。獨山花燈可謂是布依族文化的結晶。布依族民歌多為七字句式,獨山花燈唱詞亦多為七字句式,從這裏不難辨出兩者之間的淵源關係。獨山花燈的曲調中,部分較古老的曲調式與當地布依族民歌、山歌以及巫師、過陰座唱的音律頗為相似,其師承關係亦是顯而易見。

  獨山花燈的表演形式
  地燈:不拘場所,隨處可演,稱之為“地燈”。地燈表演多為歌舞,其情節內容較為簡單,伴奏都為打擊樂器,無管弦樂伴奏,故後來的檯燈音樂中,打擊樂層出多變,在伴奏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與此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地燈舞蹈質樸生動,活潑詼諧,富於生活情趣和民族氣息。在表演中,表演者一般持綢緞彩扇和繡花帕作為道具,扇帕動作極具濃郁的自然色彩和象徵意味。

  檯燈:表演有一定規範的舞台,則稱為“檯燈”,其系地燈發展而成,可歌、可舞、可戲,直至分幕分場演出正本戲。在伴奏上除打擊樂之外,增加了管弦樂器,音樂旋律優美,燈戲兼而有之是其一大特色。

  獨山花燈的發展
  獨山花燈遺產豐富,有300餘首曲調,40多個舞蹈身段動作,上百個傳統劇目。獨山花燈最早是以歌舞為主,演出節目有《靈宮掃台》、《踩新台》、《打頭台》等,隨着歷史變遷、變通便達、商貿繁榮、人流頻頻,外地文化不斷傳入,加之花燈藝人們與領省民間藝人的交流、創造,使獨山花燈這一地方民間藝術逐漸豐富,不斷髮展,出現了如《紅燈記》、《金鈴記》、《八寶記》、《莽蛇記》、《槐蔭記》、《還魂記》、《五鼠鬧東京》、《九件衣》、《前娘後母》等花燈傳統劇目。然而,舊社會在歷封建統治階級歧視和禁固下,花燈受到統治者的桎梏和摧殘,故發展緩慢。建國后,獨山花燈發展很快,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發展。

  2008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獨山花燈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歷了500多年活態流變的發展傳承,獨山花燈從此迎來了大發展、大繁榮。2009年3月16日,獨山花燈登上了世界音樂藝術的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乾哥乾妹踏青來》、《牽牛郎郎要接親》、《踩新台》等原生態的天籟之音折服了音樂之都,獨山花燈也迎來了更加璀璨的未來。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