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草原音樂文化的“奇葩”-蒙古長調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品味人生

 長調的藝術特色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犹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迴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長調的傳承與發展
  在長調藝術史上,長調藝術大師可謂代代輩出。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小黃馬》高音區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一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一、着名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

  20世紀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爾多斯長調民間歌手扎木蘇震驚了北京舞台,在音樂理論界、聲樂界、教育界引起轟動和驚嘆。許多專家高興地稱讚為“草原美聲唱法”,他被請到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着名聲樂大師沈湘親臨現場聆聽他的演唱。20世紀90年代初,80多歲的扎木蘇歌喉依舊,充分显示出堅實而科學的歌唱功底。這充分說明,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術。

  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佈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