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
彝族年的簡介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曆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各地區過彝族年沒有固定、統一的時間,多數在秋末初冬的十一月中旬左右舉行。具體的過年時間需由當地通曉天文曆法、德高望重的長者來決定。最早不得提前於新曆的十月前,最遲不超過次年新曆的元月底,總之,在漢族的春節以前必須過彝族年。
彝族年的由來
彝族年的起源沒有史料記載,只有各種神奇的傳說。在諸多的民間傳說中,傳說最廣的是:在遠古的時候,有個叫俄布科散的人,他很尊重、孝敬老人,但他的母親不知什麼原因,終年悶悶不樂,很難看到笑臉,也很難聽見好的言語。俄布科散為了解除母親的不樂,集中寨子里的青壯年男女們唱歌、逗趣、摔跤、賽馬、打獵、捕魚、射擊、披雞毛、裝衣跳舞、爬桿、打磨兒秋……想用各種娛樂活動來使母親的心情愉快起來。但是,這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俄布科散的母親仍然愁眉苦臉,難見歡顏。俄布科散朝思暮想,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過年。秋收完畢后,俄布科散宰雞、殺羊、殺豬,開始過年,用煙、酒、肉食敬奉祖靈,村寨里的男子們串門、唱歡歌辭,親友間相互拜年,家人們團聚於鍋莊旁,盡情吃喝,開懷談笑,終於使心情抑鬱的母親露出了笑臉。見到母親的笑容,俄布科散高興萬分。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此後每年秋收完畢后,就舉行一次過年活動,表達辭舊迎新的歡樂,兒孫們對祖宗的尊重和孝敬,彝族年就這樣流傳和發展至今。
彝族年的內容
彝族年一般為三天,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斯: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后,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併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显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既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后,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社日結束后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莊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意為送走祖靈,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
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彝族年是彝族人的傳統節日,是特色的彝族文化,它在2010年列入民俗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