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常服
此種衣服外界稱為“神父/修生黑袍”,天主教官方名稱為“常服”或音譯為“達拉里斯”,若以法語音譯,則為“蘇褡”。在英語語境中,被稱為“Cassock”,此詞來自法國中部,原詞為“Casaque”,意思為“長形的大風衣”。而這個老法語單詞,據推斷來自於土耳其的“quzzak”,意為“哥薩克”,這暗指了此種服飾最先與騎馬者使用的套衣有關。
因此,這個名字最初是指“士兵或騎兵所穿的禮服”,到了後來的日子,這種衣服被平民穿着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宗教服飾的用詞,“Taralis”出現得相當晚,在那時起,還有很多古老的名稱(現今不再使用)。
公元1604年的天主教老法典第74條正式提到了這種衣服,並從此成為修道者的專用服飾。它是東正教、天主教、聖公會、改革宗等基督宗教修道者的服飾(雖然各教派的常服樣式不同)。因為它是男性修道者的日常服裝,因此最為普遍易見。
此種衣服並不只限於神職,受洗的基督徒從選擇棄俗修道進入修院/修會開始,就可以穿上黑色的常服,表明自己的修道身份,而受電影及小說的影響,“只有神父才穿常服”的錯誤看法,被世俗社會和教友普遍接受;
因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前,天主教修道者嚴禁暴露“俗衣”(特別是在彌撒聖祭中,至今如此),因此“達拉里斯”作為一個很好的遮擋,且剪裁容易、樸素美觀,是修道者平日必穿的衣服形式,因此在中文里才稱為“常服”,即:平常時所穿的服裝。不過有些情況則稱為“羅馬常服”,這是為了表明“羅馬天主教會內使用的常服”,用來區分其他教派的常服。
一般來說,天主教的常服擁有33個暴露在外的紐扣,這是為了代表耶穌基督所生活的33年。而在一些英語國家,這些紐扣被藏在衣服內不顯露出來。
法國的常服,則一般把紐扣縫製在袖子上。“盎博羅削常服”是在脖子下有5個紐扣,而其他地方沒有;最常規樣式的常服是黑色的,當然在熱帶地區,修道者穿着白色的常服和腰帶,這是避免黑色的吸熱性,且通常沒有披肩。
常服和其上紐扣的顏色,通常有特殊的意義,諸如一個人若穿着純紫色腰帶,並且是純紫色紐扣的黑色常服,代表着他是屬於“教皇陛下的專職神父”(Chaplain of His Holiness)。紫紅色和猩紅色一般是主教或領銜主教,但也不排除他們是詠禮司鐸團體的成員或是蒙席榮銜的領受者,如果想細緻分辨他們,則需要看其他的附加衣物(諸如是否戴戒指、是否有小帽)。
在教宗陛下的詠禮司鐸團內的司鐸服飾,是穿着他們有紫色裝飾物(紫色腰帶和扣子)的黑色常服和短白衣。但是主教們與教皇陛下的首席書記官及領銜主教的常服,則是羅馬紫的(這種紫色更加的靠近於紫紅色)或者猩紅色的裝飾物。
而樞機主教的服飾是全身猩紅色的,即包括裝飾物和滾邊都是同色。在過去,樞機主教的常服全部是由真絲水波綢製作完成的。1965年2月,教皇保祿六世宣布廢止使用水波綢製作的樞機主教常服。
到達肘部長度的披肩,在前面是分叉的(開口),無論是固定的還是可拆卸的,它都經常與常服一起出現,這就是所謂的Pellegrina(開口披肩)。還有一種披肩,拉丁語被稱為Mozetta,它則是有扣子在胸前顯露的,並且不開口,常穿在“穿着鏤空短白衣”的常服外面。
羅馬天主教會一般規定,樞機主教和主教可以在他們的常服外面佩戴Pellegrina。185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恢復聖統制,教皇庇護九世授予所有司鐸佩戴黑色的Pellegrina的特權。從此以後,在黑色常服外面佩戴Pellegrina的裝扮,成為了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地區神父的典型標誌。
對修道者來說,黑色常服代表着他們樸素和謙卑的態度,這種思路與常服平淡無奇的樣式有很大關係。它製作容易,且毫無吸引眼球之處,在過去則更是男女平民皆穿的普通衣物。教會用此種服飾作為修道者的服裝,則是提醒他們切勿驕傲和自滿,修道者自己已經踏上跟隨基督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