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同心縣是寧夏典型的回族聚居地區,全縣有回族等9個少數民族,總人口39.35萬人,回族人口33.7萬人,佔總人口的85.6%。我縣回族使用的主要語言是漢語,其中夾雜使用少量的阿語和波斯語,在語言上的特點主要有三點:
一:通用漢語。漢語之成為回族的共同語言,是經過歷史演化過程的。歷史上,不同來源的回回先民來到中國后,為了社會交往的方便,他們必須有一種新的共同語言。再沒有形成民族之前,回族先民們使用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後來逐漸接受了漢語,後來慢慢形成了回族。所以,我縣回族使用漢語也是歷史上形成的。
二:回族語言中的特殊詞語。回族雖然使用漢語,但其中僅為回族群眾所使用的一些特殊詞語又反映了語言的民族性這些特殊詞語一般說來有兩大類1、非漢語來源的漢語詞,象“乜貼”、“主麻”、“乃瑪孜”等等,這裏不全是宗教用語,也有日常用語;漢語來源的漢語詞,但現在只有在回族人民中經常使用,如“無常”、“舍散”、“教門”等。
三:對先民語言的保留。回族以漢語為共同語,以此為基礎又反過來豐富了漢語的詞彙,把不少的經堂語轉介入漢語,保留和積澱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語:有阿拉伯文字母書寫的“小兒錦”,有波斯文字母書寫的“回迴文”等,這在老一代回族或者阿訇等身上有更明顯的表現。這些特使用語的保留,對增強民族感情,培養民族自我意識認同感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發展回族語言(阿語),打造阿語翻譯品牌
為同心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同心縣作為一個以回族為主的穆斯林聚居地,回族廣大群眾有送子女進入清真寺經文班、民辦阿語學校學習阿拉伯經文及語言的歷史傳統,因此,回族青年絕大多數都掌握一定量的阿拉伯語詞彙,有着較好的阿語基礎。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南方部分發達地區外貿業的興起,近年來,浙江義烏、廣東廣州、深圳、福建泉州、石獅等貿易市場每年吸引着近三十萬人次的阿拉伯國家客商,常住義烏的中東客商就有四千多人。如此龐大的外商隊伍,像磁鐵一樣吸引着我縣掌握阿拉伯語言的青年。目前,我縣有2000餘名回族青年活躍在浙江義烏、廣州、福建泉州、石獅等地從事阿語翻譯或商務代理工作,並已經徹底擺脫了貧窮,走向了致富之路。
據統計,在廣州、義烏等東南沿海做阿語翻譯或商務代理的人群中,80%的做翻譯、年薪3-10萬元,10%的成長為公司高管、年薪20萬元-50萬元,10%選擇自主創業創辦自己的貿易公司、年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來自我縣韋州鎮、丁塘鎮的馬耀進、馬騰輝等6人創辦自己的貿易公司,年收入都在100萬元以上。截至目前,我縣在浙江義烏、廣州等地從事阿語翻譯的達875人,在中東阿拉伯國家從事阿語翻譯的26人,從事與阿語有關的商務代理的人員達2654人,已經初具勞務品牌效應。所以,大力發展回族語言―阿語,打造阿語翻譯品牌,是解決我縣廣大回族青年就業問題,增加农民收入,擺脫貧困,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並通過這些阿語翻譯人員的影響,以寧夏舉辦中阿貿易論壇為契機,吸引廣大阿拉伯客商、中東客商到我縣這個回族聚居地區投資經商,以此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