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民間諺語中的道教文化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民間諺語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語言泥沙中經淘洗磨鍊而成的精金美玉。

640.webp (10).jpg

  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諺語,很早就已存在。道教盛行后,此類諺語更多。元雜劇收入了不少,如“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史九歌《莊周夢》),“遇仙不成道,如到寶山空手回”(楊景賢《劉行首》)。明劇又有“金丹易傳,火侯難傳”(無名氏《洞玄升仙》),“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怕”(無名氏《鎮白猿》),明小說有“何仙姑下凡,六神不足”(吳元泰《東遊記》)。清小說有“一子出家,八祖升天”(《紅樓夢》57回)。近代北京有“仙鶴打架,繞脖子”,湖北京山有“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賽九州”,台灣也有“天師爺壇,哪會出鬼”。例子太多,難盡舉。

民間諺語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生動,貼切生活的八仙形象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神仙的嚮往也由衷的敬重,比如八仙救世濟貧的仁愛胸懷和倒海翻江的巨大法力使人盪氣�腸、心曠神怡。而在諺語中,人們也常常引用神仙,藉此來隱喻出現實生活中的不用層面,用仙人的形象來做反襯,影射舊社會的階級對立,或提升凡夫俗子的自尊自強精神,含有深長意味。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誠。”借凡人修道成仙的故事,勸勉世人以至誠之心實現自己的美好人生境界。“神仙也有三個錯”、“神仙也怕腦後風”、“神仙難醫燒箕臌”、“神仙也要打磕睡”;或者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神仙指一指,凡人做到死”,等等。

  道教的神仙體系非常龐大,上到先天諸神,下到後天神仙,也正因為道教中包含了太多的後天得道成仙的平民百姓,才使得道教更加深入人心,成仙之神更加能得到人們的敬仰。為了能夠更好的幫助百姓獲得幸福平安的生活,這些後天之神的職責也變得嚴峻起來,他們必須與鬼對抗,且要戰勝鬼魂,因此流傳了很多與鬼神有關的諺語。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披人皮”;“鬼怕惡人”;“有錢能使鬼推磨”;“神仙下凡,先問土地”;“玉皇怕財神,有錢大三級”等等。這類諺語中的道士、天師、土地、玉皇、妖魔、鬼怪等形象,明顯來自道教信仰和道教傳說之中,用它構成諺語,別具深意。本是主宰整個天上人間的玉皇大帝卻懼怕小小的財神而不得不屈駕與之交往,這種“有錢大三級”的邪惡世風,今天不是依然在我們社會中演出一場又一場鬧劇嗎?這類諺語不僅形象鮮活,意味深長,而且飽含幽默諷刺情趣,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許多相關諺語,既是歷史形成的某些宗教習俗或口頭傳說的藝術概括,在長期文化傳承中,它們又演變成眾口傳誦,言簡意深的顏語,烙印在人們心頭。

  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呂洞賓本是以濟困扶貧而著稱的八仙當中最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的一位仙人和善人,卻常常遭人誤解而被狗咬,這類使人傷痛的社會事相至今仍難以避免。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原本是關於得道者服丹而飛升成仙並惠及雞犬的傳說故事,後世人們藉此編成一則諺語,嘲諷官場中的裙帶關係,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閃射諷刺光芒。

  再如中國民間有崇敬雷神,以雷公為懲凶罰惡之天神的習俗,這正好同人們在姻親中崇敬舅公的社會習俗相一致,兩者可相互映襯,於是構成了“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諺語盛傳於世。

  還有,“土地不開口,老虎不咬人”;“土地不開口,毛狗子不咬雞”;“千里神明,要問當坊土地”。這幾則諺語,都與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有關。土地爺本是地方小神,卻掌管着當地人畜命運,傳說山野間猛獸覓食,也須土地來管轄,所以在諺語中便把它作為得罪不起的象徵形象,構成了一排風土諺。

  由於道教流行,許多地方興建宮觀,祭祀鬼神延請道士舉行齋醮活動,構成一項特殊的文化景觀,這類社會景觀常常也成為諺語取材立意的基礎,如“城隍廟裡的鼓,三天不打生灰土”;“龍王廟裡水多,城隍廟裡鬼多”;“見到天王,四朝八拜,見到小鬼,一腳踢開”;“住到城隍廟,守不到頭柱香”,等等。這類諺語的構成是描述性的,從方方面面勾畫出舊時代中國城鄉道教信仰的風貌。同時這些諺語又是象徵性的,意在借道教活動中的有關事相,指代社會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以警醒世風。

  下面是《中國諺語集成湖北卷》中所載幾則:“佛家重練心,道家重養生”;“修行不修心,枉燒一爐香”;“我命在我不在天”;“仙道貴生”;“道以養性,術以延命”等等。這裏幾則諺語得之於鄂西北的道教聖地武當山,它們所傳承的性命雙修的道教義理,字字珠玉,十分難得。

  還有這樣一則諺語:“天高不為高,人心為最高,井水當酒賣,還嫌沒酒糟”。它本是穿插在關於呂洞賓勸戒世人的一則傳說里,講的是呂仙出遊,為報答小酒館的掌柜,用法術把井水變成白酒出售,可是女掌柜貪心不足,還不住地抱怨,說這樣出酒沒有酒糟餵豬,於是呂仙一氣之下把自己的法術收回了。故事曾附會到關於黃鶴樓、岳陽樓的傳說之中,廣為人知。那一段順口溜也可以脫落下來成為一則獨立諺語,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傳達出道教少私寡慾的人生哲理,發揮過廣泛的教育作用,至今未失去其警戒貪慾世風的积極意義。

  道教信仰對諺語的滲透這一現象具有特殊的文化學術價值。由於諺語作為民族語言的精粹,有着極強的滲透力,我們從相關諺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對居民精神文化的影響。雖然很多的民間諺語已經脫離了道教各自流傳,日常生活與宗教生活的相互滲透,便構成了這些具有獨特意味和光彩的作品,甚是歡喜,它的形成已經超越了諺語本身存在的意義。(四)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