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知識
秋季是寒暑交替的季節,氣溫反覆無常,體弱人群一時難以適應,疾病叢生。如果這段時間舊疾複發,或者增添新病,接下來的冬天就不好過了。
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些問題呢?其實,民間的10句俗語、諺語中就包含了入秋所有的養生、防病要訣。今天,就給咱們大家詳細解讀~
健康養生知識小常識
秋天宜收不宜散
這句諺語正好應了中醫的“秋收冬藏”,“收”的關鍵是收斂肺氣,潤肺養肺,要少辛多酸。
建議:
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蘿蔔、冬瓜、山藥、蓮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燉梨、百合燉梨、銀耳蓮子湯、冰糖燕窩、冬瓜燉鴨等食物,能有效緩解咽干、咳嗽、皮膚粗糙、大便乾結等“秋燥”癥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兩季,人體陽氣以外發為主;秋冬時節,要注意陽氣的收與藏。
建議:
秋季運動要以靜為主,可打打太極、跳跳舞、散散步等。
早睡早起很有必要,要延長睡眠時間,建議在都市生活的人應該由以前的晚11點之前睡覺提前到晚10點以前。
太子參(一般煲湯用,用量為3克/人)是非常好的養陰食物。
吃了十月茄,餓死郎中爺
茄子營養豐富,但“餓死郎中爺”太誇張。
中醫認為,茄子有清熱、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可防治大便乾結、痔瘡出血等。
經常吃點茄子能增強毛細血管的彈性並減少老年斑生成,還能防血壓升高、調節膽固醇。
秋瓜壞肚
到了秋季,人的脾胃多處於虛弱狀態,如果吃過多的瓜果會加重對脾胃的損害。
建議:
入秋後食用瓜類應適度,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建議大家秋季可多吃應季水果,如梨、鮮棗和葡萄等。
秋貼肉膘
“以肉貼膘”對於現代人來說不一定全適用。
建議:
對於那些身體瘦弱、貧血、低血壓、怕冷的人,推薦趁秋涼來臨適當吃點牛羊肉。
至於已經有高血脂、脂肪肝的人和體重超標的人群,盡量以蔬菜、水果、粗糧等代替。
秋天補得好,一冬病不找
身體較胖、血脂高的人適當食用脂肪含量相對較少的鴨肉、鯽魚、鯉魚等;
身體虛弱、四肢無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烏雞或土雞燉湯,以補充體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適當食用羊肉。
新鮮水果和蔬菜要結合身體需要:如若存在視力問題,如老花眼、眼睛乾澀等,多吃橙黃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蘿蔔、南瓜、芒果等;
若牙齦常出血,多食用獼猴桃、脆冬棗、大白菜等;
健康人群首選當地時令水果蔬菜,同時保證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四季脾旺不受邪
夏季人們常進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進補前要先調理脾胃,茯苓、芡實、山藥、豆角、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更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因此葯膳粥是此時調節脾胃最好的飲食。立秋後早晨喝茯苓碗粥,既可瀉秋涼,又能防秋燥。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只有氣溫在15~25℃時才適合秋凍,建議有類風濕、關節炎及年老體虛的北方老人需要及時關注溫度變化並添衣保暖。
燥邪傷人,耗人津液
燥邪傷津,會出現皮膚乾燥、口乾鼻燥、兩目乾澀等癥狀。
多喝水是除“秋燥”解“秋乏”之良方。但只喝白開水讓人索然無味,最佳方法是“朝鹽水,晚蜜湯”。
早上喝點淡鹽水(為防食鹽過量,飲食中藥扣除這部分鹽),可以引火歸元、降火利咽,晚上喝點蜜糖水,可以潤燥養陰、滋養肺臟。這不僅補充水分,也是秋季養生、預防便秘、抗衰延年的飲食良方。
春困秋乏夏打盹
入秋後,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時未能完全補償,不少人感到渾身疲軟無力,疲憊倦怠,睡意連綿,這被稱為“秋乏”。
調整生活起居,對於體質虛弱、年老多病者,一時“秋乏”不能解除,可適當服用補中益氣丸、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等中藥,進行輔助治療。
如果晚上能保證7~8小時的睡眠,白天還常打瞌睡,可能是某些疾病“作祟”,最好去醫院排查腦血管病、心臟病、甲減等疾病。(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