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小雪節氣后的寒冬 民間諺語真的管用嗎?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民間諺語

    冬季來臨,氣候變化惡劣,人的心腦血管、呼吸、消化等各個系統或器官容易發生疾病。因此,冬季如何養生保健成了熱點話題。養生的途徑和方法應當因地、因時、因人而擇。然而,如今熱衷於時尚養生的人越來越多,形成潮流,甚至出現一些盲目跟風現象,後果難料。

640.webp (1).jpg

    其實,在我國廣泛流傳的養生民諺俗語中,有許多都是世代勞動大眾健身強體、防治疾病的經驗結晶;蘊含着深奧的科學道理與哲理;歷經千百年實踐的檢驗、過濾、提煉、傳承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養生文化瑰寶,更是強健體質、防治疾病的靈丹妙方,十分值得大力推廣應用。可以肯定地說,我們把它作為養生保健的重要選擇項目是再好不過的。而且,這些養生民諺俗語朗朗上口、好記、實用、易掌握。

民間諺語

    防寒養生民諺俗語

    冬季,人體機能新陳代謝緩慢,體溫調節能力降低。易受寒引發心腦血管、肺、腎等方面的各種疾病,尤其是老人、小孩體弱者發病率更高。寒冷時節,常能聽到許多防寒保暖的民諺俗語。

    “寒從腳下起,熱從頭上散”,“養樹護根,養人護腳”,‘頭戴一頂帽,抵件小棉襖”這類民諺俗語提醒我們,防寒首先要重視腳和手的保暖。“寒從腳下起”。是因為,腳部一旦受涼,會通過神經反射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使機體防禦能力降低。這樣,病毒、細菌乘機而入。在鼻咽部大量繁殖從而導致感冒,或使氣管炎、哮喘、關節炎、痛經、腰腿痛等病複發,所以,防寒必須注意穿保暖的鞋襪,不能凍着腳。“熱從頭上散”,是說頭部保暖很重要。據研究,人如果不戴帽子,在15℃的氣溫中,頭部散熱占人體總熱量的30%;在4℃的氣溫時,頭部散熱佔總熱量的60%。寒冷的環境中若不注意頭部保暖,由於頭部大量散熱使血管急速收縮,很容易引發頭痛、感冒、鼻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經痛等,甚至還容易誘發腦梗阻、心肌梗死等嚴重疾病。“頭戴一頂帽,抵件小棉襖”,這則民諺把冬天帽子保暖的作用說的誘徹極了。

    “太陽是個寶,晒晒身體好”、“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曬被褥疾病少”、“睡前洗腳,勝服補藥”、“梳頭十分鐘,輕鬆防中風”、“常搓腳心,防病健身”等,這些言簡意賅的民諺俗語,聽起來很平常,用起來很管用,可為冬季養生的基本要則和方法。

    運動養生民諺俗語

    生命在於運動。宋代《聖濟總錄》中有言“戶樞不蠢,流水不腐。人之形體,其亦由是”。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惡劣的生存環境及艱難的生活條件下,與疾病和災難作鬥爭,積累了豐富經驗,對運動養生有極其深刻的認識,創立了無數門派各異的運動養生技巧和方法,留下了繁多的民諺俗語。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一勤生百巧,一懶生百病”,“人怕不動,腦怕不用”,“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孩子不蹦跳,必定有病鬧”,“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大家一聽就明白,這些民諺俗語強調運動是何等的重要,並給人以警不與告誡。

    不僅民諺俗語如此,戰國後期秦國所著的《呂氏春秋》一書,在專論養生的篇章中,明確提出了“養生三患”。第一患就是“好逸惡勞”:“出則以車,入則以輩,務以自佚,命之口招撅之機”。意思是說,有些人出入總離不開車,自圖安逸,四肢不勤,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如同行屍走肉的人,不可能健康長壽。可見,運動養生對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值得提及的是,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使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方便,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上樓有電梯,出行有汽車,不動手腳,不費力氣,就能輕鬆獲得各種生活享受。在此條件下,更要重視運動養生。特別是那些“網上族”和“有車一族”,更有必要加強體育鍛煉。

    堅持適度的運動,不僅可以調養、提高心肺等各臟器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提高身體抵禦寒冷刺激的能力,對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運動養生的項目很多,諸如步行、太極拳、瑜伽功、游泳、跳舞等不少運動已有研究成果證實其養生功效。目前,一些在口頭廣泛流傳的民諺俗語,如“每天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晨晃晃腰,一天精神好”、“要想腿不老,常踢毽好“甩甩手,疾病走”、“搓胸捶背,能活百歲”、“讀書用腦,延緩衰老”、“要想心情好,不妨跑一跑(即到外面逛逛)’’、“常愛書畫人增壽,筆墨繪出健康來”、“觀景愛花又攝影,能做百歲不老人”等等,都能作為運動養生的可選項目。大家只要能做到因人而異,選擇適合個人生理特點和健康狀況的鍛煉科目,並根據氣候條件,因時、因地調節得當的運動措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對增進健康、防治疾病必有顯著收益。

    飲食養生民諺俗語

    “民以食為天”幾乎人人耳熟能詳。“天”為至極之大,飲食是人的生存基礎,既然被當著同“天”一樣大,必定在生活實踐中極受重視。在人類發展進程中,飲食生活與大眾日日相伴;吃的喝的東西對身體禍福與否,天天被人親身體驗。因此,流傳於民間的飲食養生民諺俗語,不僅極為繁多,而且大都有深厚的科學文化品位與實用價值。

    “逢九一隻雞,來年好身體”。冬季,尤其三九嚴寒天氣,是呼吸系統疾病高發期,尤以感冒、氣管炎容易發作。民間在入九后,常以燉母雞湯來增加體質和預防這些疾病。據研究,母雞脂肪具有增強支氣管黏膜分泌和化痰的作用;雞肉中有一種物質,能增強咽部血液循環和鼻腔黏膜分泌,對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呼吸道病毒、緩解感冒鼻塞及治療咽干、咳嗽等病症很有益處。

    “一日吃仨棗,百歲不見老”。自古以來,棗就被作為“葯食同源”的佳品,無論對男女老少,還是病體虛弱者都有十分理想的食療滋補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棗富含多種營養素,尤其是環磷酸腺苷、維生素C的含量是蘋果的70倍。維生素C是人體內的一種強還原劑,能清除過氧化物和自由基,促進膠原再生,有防皺美容功效;能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從而降低結石的患病率;棗中富含鈣和鐵,有防治骨質疏鬆、貧血的重要作用;棗所含的蘆丁,能使血管軟化,對高血壓有防治功效。棗中的豐富營養成分能促進白細胞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護肝臟;棗中還含有抑制癌細胞的物質;棗還有抗過敏、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等功效。可見,吃棗能延年益壽的民諺並非誇張。(四)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