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跟着諺語學養生: 順時養生 ,養其神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年輕十歲的偏方

    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中華民族一直重視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它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預防和戰勝疾病、延年益壽的重要保障。事實表明,古往今來的長壽健康之人,都是無不良嗜好、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慾望有度。先民們積累的健康生活經驗,很多通過諺語的形式保存下來,整理研究這些諺語,對於今日人們的養生保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跟着諺語學養生: 順時養生 ,養其神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養生保健應該“起居有常”,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作息有時、活動中節、勞逸適度以及順應天時等原則而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之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體現,是生命活力的綜合表現,故有自古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則能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面色紅潤,目光炯炯,正如清代醫家張志聰所言:“起居有常,養其神也”。反之,如果長期的起居失常,作息不合理,就會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黃,目光獃滯而失去生命活力。

年輕十歲的偏方

    順時養生是指要順應自然界一日的晝夜晨昏和一年的春夏秋冬之變化規律安排生活,並要持之以恆。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醫認為,一日之內隨着晝夜晨昏的變化,自然界陰陽雙方始終處於消長變化中,人體內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變化而與之相適應。人體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推動着臟腑官竅進行各種機能活動,因此,白天是學習、工作的最佳時機;夜晚人體陽氣則內收而趨向於里,與陰氣相交處於修養寧靜狀態,恢復精力以便第二天的活動。現代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生物鍾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照生物鐘的規律而進行活動休息,更有利於機體的健康。溫州民間諺語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諺語,如“早困早起,精神百倍。”“每天遛個早,保健又防老。”“早起晨煉,益身體健。”“早起動動腰,一天少疲勞。”“早起做做操,一天精神好。”“早起一時,痛快一天。”“早睡早起,一天快活。”“要想身體好,每天起個早。”“早早睡,早早起,鼻子眼睛都歡喜。”“起得早,身體好;起不早,病來找。”這些諺語,旨在號召人們每天起床要早一點,不但能把事情辦得周詳些,更對身體有很多好處。早起可以呼吸更加新鮮的空氣,能使人頭腦清醒、精力充沛,並有充分的時間進食早餐,保證一天的精力。

    一日中在特定的時刻有很多不同的養生內容,如“清早牙齒叩一叩,到老不會落。”扣齒清晨最宜,清晨人體從睡眠中初醒,“陰氣未動,陽氣未散,經脈未盛”(《素問・脈要精微論》),全身肌肉處於鬆弛狀態,牙齒亦然,此時叩擊牙齒能興奮牙齒的血管、神經,有利於鞏固牙周組織,使齒牢不落。並且,通過叩齒的輕輕震動,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增強腦細胞活力,防止老年痴獃等病。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通腦”,而“齒為骨之餘”,因而叩齒有益腎健腦之功效。

    “睡前燙燙腳,勝過安眠葯。”熱水泡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促進代謝,由於腳掌上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密相連,熱水泡腳時對腳部末梢神經的溫熱刺激作用,可對大腦皮質產生抑製作用,使人感到腦部舒適輕鬆,從而加快入眠,使睡眠加深。

    2、春捂秋凍,一年無病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對人體影響很大,人體臟腑氣血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們必須根據四季變化的規律來合理安排起居生活,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明確指出了人們順應四時氣候的特點來安排起居生活以及調攝精神情志的機理與方法。清・高士宗《素問直解》曰:“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

    “春捂秋凍,一年無病。”“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加帽。”春季,氣溫剛轉暖,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大,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同樣道理,初秋暑熱尚未退盡,不要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白露時節,“露凝而白也”,天氣轉涼,早晚氣溫較低,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如《養生論》說:“秋初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寒露節氣,“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秋意更濃,氣候變化快,遇到寒潮侵襲,會突然變冷,人們應注重保暖,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腳露腿,以防“寒從足生”。因為腳處人之末端,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容易受寒。一旦腳部受涼,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人體抵抗力下降而感冒。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能送。”端午節前,天氣雖已轉暖,但冷空氣還會來襲,不要將禦寒的衣服收藏起來,還需注意隨時保暖,不能大意。

    “三八天,亂穿衣。”指在農曆的三月和八月,正是冬春、夏秋換季時,天氣冷熱變化大,人們必須及時增減衣服,保持自身體溫相對恆定。

    “冬起要遲,夏起要早。”《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有言:“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中醫學“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的活動要與大自然同步協調,太陽的作息也就決定着人的作息,此即中醫養生之道。

    “過了立秋節,夜涼日里熱。”“天高(溫州話,早上)立了秋,哈虛(溫州話,晚上)涼颼颼。”指立秋後早晚溫差大,日里雖然如夏日般炎熱,但早晚已有秋意,要及時增減衣服,避免着涼。

    “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穿棉襖。”秋季每次冷空氣南下都會帶來一陣秋風一場秋雨,造成一次降溫。每次秋雨過來,氣溫一次比一次低。十場秋雨後,氣溫就顯得很低了,秋天即將走到盡頭,冬天將要來臨,人們也就該穿上棉衣保暖防寒了。

    “冬天曬回被,抵過一件衣。”曬被子是冬季不可避免的一項家務,在天氣晴朗的冬日,把被子拿到太陽底下晒晒,可以去潮除濕,殺菌防蟲,有利於人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曬一曬被子能使其鬆軟,讓人睡覺時更覺得有溫暖的感覺。(四)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