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跟着諺語學養生:飲食貴有節,鍛煉貴有恆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健康之路

    體育運動能強身健體,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如果運動不當,不但不能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反而可能對身體有所傷害。所以,運動是一定要注意一些要領,避免不科學的做法。如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和熱身活動,以免關節在運動時受傷;要在身心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運動,不能在生病、過度疲勞、精神狀態不佳、思想不集中時運動,以免發生意外;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體質、體育技能確定運動方式、運動量和運動難易,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劇烈運動后切勿立即坐下休息,運動后大汗不宜立即洗澡;夏季運動后忌大量吃冷飲,冬季運動前準備活動一定要充分,避免過於劇烈運動等等。

��ҵ΢�Ž�ͼ_20200620004407.png

    1.天天動,血脈通--運動要持之以恆

    運動的效果在持之以恆,貴在堅持,這是鍛煉的要訣。鍛煉最忌“三天打魚,两天曬網”,“一曝十寒”。如果運動鍛煉時作時止,那麼效果自然是不明顯的,由此而看作“鍛煉不鍛煉差不多”,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有諺曰:

    “天天動,血脈通。”

健康之路

    “養花就怕不澆水,鍛煉就怕不久長。”

    “任刮東南西北風,早晨晚上多活動。”

    “飲食貴有節,鍛煉貴有恆。”

    “寧可三天不吃飯,不能一日不鍛煉。”

    2.早晨活活腰,一天精神好--運動要早起

    早晨是一天之始,我們中國人非常強調做什麼事都要早起,運動鍛煉也是如此。早晨空氣清新,溫度適宜,負氧離子濃度較高,這時鍛煉,對身體十分有益。同時,早起鍛煉,可使大腦由夜眠時的抑制狀態過度到興奮狀態,為一天的工作、學習、生活做好身體準備。所以自古有“聞雞起舞”的鍛煉習慣。當然,早晨運動不宜太激烈,不要太複雜,運動量不能太大。民間有很多諺語強調早起鍛煉的重要:

    “早起晨煉,益身體健。”

    “早起動動腰,一天少疲勞。”

    “早起做做操,一天精神好。”

    “早晨活活腰,一天精神好。”

    “早起彎彎腰,一天少疲勞。”

    “睡覺不蒙頭,清晨郊外走,活到九十九。”

    “早起走一走,不為百病愁。”

    “每天遛個早,保健又防老。”

    “每天起得早,八十不覺老。”

    “天光勿賴床,黃昏勿多干。”

    “早起一時,痛快一天。”

    3.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運動要順應季節變化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就是說寒冬過去,春天到來,萬物更新,自然界由陰轉陽,閉塞了一冬之陳氣就要開發出來,換上新氣。這時,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春天是進行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應多進行戶外鍛煉,排除陳氣,吸收新鮮空氣和陽光促進健康。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就是說夏季陽氣更加旺盛,萬物由生到長,華美而成實。夏季鍛煉,可適當增加運動量,特別是清晨,更是鍛煉的大好時機,跑跑步、打打拳、舞舞劍、站站樁,可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到了酷暑盛夏,氣溫較高、氣候炎熱,故鍛煉時間不宜過長,運動量不宜過大,要注意防止中暑。

    “秋三月,此為榮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就是說到了秋季,旺盛的陽氣復歸於平和,陰氣增長,天氣變涼,萬物開始衰退,草木將要凋謝。此時運動鍛煉,應收斂神氣,神志安寧,適當減少運動量,進行一些比較平緩的鍛煉,使身體趨於平和。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就是說冬季天寒地凍,萬物閉藏,天地之氣不易交換。故冬季鍛煉應注意保暖,最好在室內鍛煉,如去室外,也要在日出之後,以10點到15點之間為最宜,避免擾亂已經封藏了的陽氣,避免寒風之侵襲。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是四時之氣,人與天地相應,人類的生活受着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運動鍛煉身體也要應四時之變化規律,趨利避害,提高鍛煉效果。民間諺語也說明了上述意思:

    “夏遊泳,冬慢跑,春秋常爬山,天天身體好。”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夏煉三伏降酷暑,冬煉三九傲霜寒。”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

    4.年輕勤鍛煉,老來身體健--運動要趁年輕

    著名醫學家鍾南山院士曾說,人在20歲左右的鍛煉是一種身體健康的儲備,到了30歲左右達到儲備的高峰,鍛煉得越好,儲備的峰值就越高。一旦過了這個年齡,儲備的峰值就難以達到本來可以達到的高度,所以要趁年輕多鍛煉。民間早有諺語都強調運動鍛煉要趁年輕開始,這樣鍛煉效果才佳,老來受益無窮:

    “從小鍛煉,受益無限。”

    “年輕勤鍛煉,老來身體健。”

    “鍛煉要趁小,別等老時惱。”

    5.動靜結合

    天下萬物皆動,人體亦然。通過運動,人體才能吸入更多的氧氣,加強新陳代謝和異化作用。同時,人體只有通過休息和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才能保證同化作用得以順利進行。研究證實,只要休息充足和物質補充及時,在運動后―段的問里,能量物致的儲備水平,不僅可以達到、而且是可以超過運動前的水平,這就是所謂的超量恢復。所以,休息與運動一樣重要,古人云“動靜樂壽”,可謂至理名言。民間諺語中也指出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動以健身,靜以養心。”

    “靜而少動,眼花耳聾;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靜而少動,體弱多病;有靜有動,無病無痛。”

    “動則不衰,煉則壽長。”

    “身動心靜,動靜結合,以動養身,以靜養性。”

    “過動則損,過靜則廢。”

    “氣功能治病,緣由在松靜。”

    6.吃飯莫硬撐,鍛煉莫玩命--勞逸合度

    體育鍛煉時,合理控制運動量是影響運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動量太小,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運動量過大,又會引起過度疲勞,影響身體健康。過量運動時,由於人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為防止能量進一步消耗而出現機能抑制,這時人們會感覺極度疲勞,渾身無力,大腦反應減慢。如果長期進行過量運動,機體的“保護性抑制”機能敏感性下降,使大腦機能受損,其表現的癥狀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長此以往將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從運動養生的角度看,所謂的這個“度”就是指運動的強度大小及持續時間長短。運動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皆謂之過勞。過勞非但不利於養生,還會有損健康,《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即有言“不妄作勞”。同時,也不可過逸,《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論》“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正是對過勞過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的具體闡述。因此,欲使養生長壽,必須堅持勞逸合度,正如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所云:“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即是說,人們要從早至晚地常有作有為,使自己不平息才感到爽快,但如感到有些疲睏就該休息了,休息到身體還原后又再作習小勞,這種勞逸結合的運動方法實與導引沒有什麼差別。

    歷代中醫養生家都非常重視勞逸結合,華佗曾對其弟子吳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葛洪《抱朴子・極言》:“養生以不傷為本”,“力所不勝,強舉之,傷也。”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指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耳。”即是說運動應當適度,尤其對老人、小孩及體弱之人,一定要量力而行。溫州民間諺語中也同樣強調勞逸結合的養生原理:“養生在動,動過則損。”“吃飯莫硬撐,鍛煉莫玩命。”“玩要適度,練要適中。”(四)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