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春季養生小常識
1.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諺語“英雄只怕病來磨”或“好漢只怕病來磨”,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再強壯的身體也經不起疾病你的折騰。要珍惜健康的身體來自不易“吃苦穿苦不算苦,身體不好最苦”。
(1)病從虛處發
諺語“病從虛處發”,指出機體患病是因為體虛而引起。中醫預防疾病的原則是建立在發病學的基礎之上的,發病學認為,疾病的產生是由於正氣的不足和邪氣的侵襲,其中正氣的不足是主導的因素。正如《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氣必虛”。
女性春季養生小常識
中醫預防疾病在強調機體正氣的保護和培養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避免邪氣侵襲,《黃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在溫州的諺語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如“肚裏無邪氣,不怕歪風吹”,指出了只要機體內氣血充足,陰陽平和,就不怕外來不正之氣的侵襲。
(2)百病從口入
諺語“百病從口入”,“食多傷身,氣多傷神”指出,疾病的產生與飲食衛生關係密切。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天光吃好,日晝吃飽,黃昏吃少”。同時認為強調少吃食物有益健康,認為“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特別是晚餐要少“黃昏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而且多吃還會導致機體肥胖,給身體帶來損害,“有錢難買老來瘦”“褲帶越長,壽命越短”“後生發福,棺材當屋”,同時強調清淡素食也有很重要的養生作用:“青菜豆腐湯,勝過人蔘湯。”“鄉下三樣補,青菜、豆腐、紅蘿蔔。”
(3)感冒是百病之母
諺語“感冒是百病之母”,指的是感冒是導致許多疾病的原因。這裏的感冒可以理解為引起一系列感冒的癥狀的一切外來致病因素,也即病邪,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包括了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是人體患病的主要外來邪氣。諺語用其生動形象的語言告誡人們如何避開對人有害的異常氣候。
如風邪:“老人怕風”,“汗出勿迎風”,“正月初一發南風,十個豬欄九個空”,“六月西風如毒蛇”,“六月勿坐涼風頭,十二月勿坐火塘頭”。
寒邪:“窮人怕凍”,“冬冷不算冷,春寒凍死人”,“冷在三九”,“八月轉秋涼,日夜一樣長”。
熱邪:“熱在三伏”,“三伏銜着秋,天氣熱如鍋”,“立秋不下雨,定會爭秋熱”。
2.治病治本
有病要治療,才能使人康復,所以諺語說:“樹不修不直,病不治不愈”,但是治病要治本,治達病所,才能根治疾病,故諺語:“幫人幫心,治病治根。”這不僅是中醫的種思想也體現在百姓日常的防治疾病中。所以諺語:“數要從頭上念,病要從根上治”。
(1)善醫者,醫未病
諺語云:“善醫者,醫未病。”諺語的中醫藥文化的理論精髓集中體現在治未病思想方面,在中醫學中為了保持健康,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在疾病尚未發生的時候,积極開展預防,防止疾病的發展發生。這種方法在中醫學中被稱為“治未病”。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可見“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內經》提出來的不僅是防病養生的一種具體的方法,更是一種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共同遵守的防治疾病的守則。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思患而預防之”。正如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先人們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吸取了簡單實用的中醫藥防病治病方法,如“汗出勿迎風,走路勿凹胸”,“一日打三個嚏,勿生醫生氣”,“天光吃片姜,一年不用開藥箱”。這些方法的推廣與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藥。溫州中醫藥文化氣息濃厚,對疾病防治予以高度的重視,中醫學“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就是說日常生活中不僅要积極治療已發生的疾病,同時更因注意防止尚未發生,但正要出現的疾病,做到防未然。
為了防患於未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預測一些不幸事件的發生而早作準備,指出:“養兒防老,積穀防飢”,“男防車前馬後,女防胎前產後”,“養蠶要勤起,養�要勤洗”,“人生最苦三件事:幼年失母,中年失偶,老年矢子”等,很有實際意義。
(2)治病不養病,不如不看病
諺語“治病不養病,不如不看病”,強調養病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意義。同時還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和策略,諺語說“三分醫,七分養,十分防”。說明了在醫治疾病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做好“醫、養、防”三者的結合。“醫”就是醫治是為了治療已發的病變;“養”就是保養是為了儘快恢復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防”就是預防,要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防患於未然。諺語強調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不僅注意治療,同時也非常強調要養好身體,這與中醫在治病過程中不僅重視驅邪,同時也把扶正做為治療疾病的重要法寶的思想如出一轍而且有了具體的發揮。提出“慢病在養,急病在治”的方法,對慢性病的治療,養身體往往是最根本的方法。要做到“三分吃藥七分養”,也就是“三分吃藥,七分調養”的方法。
(3)小病不治,大病難醫
諺語:“小病不治,大病難醫”,指的是發生疾病後要早治,不要等到疾病發展到了危重的時候才開始重視,這樣就會錯失治病的機會,正如諺語指出:“感冒不是病,不治要了命”,告誡人們即便是小小的感冒,也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如果不重視,任其發展也可能會引起致命的結果。所以“小病不治成大病,大病不治難保命”。
(4)新病好醫,舊病難治
諺語說:“新病好醫,舊病難治。”指出了“有病要早治”。中醫學認為“上工治未病”,就是說技術高明的醫師不僅要治療已發生的疾病,同時更因注意一旦疾病發生,要了解其傳遍規律,及時採取治療,防止疾病的深入發展,做到防未然。諺語:“有病早醫,無病早防”,溫州百姓非常重視平時的衛生保健增強體質。無病的時候要注意防病,有病要早治,不要等到變成慢性痼疾,甚至耽誤病情,造成終生遺憾。指出“久病才知求醫晚,衰年方悔讀書遲”,“有病早治痛苦少”,“債多難還,病重難治”。
(5)判斷是否對症下藥在於療效
醫生要對病人負責,認真治療,判斷醫生用藥是否正確,只要從用藥是否有效上來看。諺語指出“用藥如用兵,下藥要對症。”醫生只有做到對症下藥,才能妙手回春。“吃藥對了方,只要一碗湯”。所以“葯無貴賤,有效則靈”,可見“葯靈不在多少”。
臨床中“千方易得,一效難求”,只有掌握了“人有四百病,醫有八百方”這樣的知識並加以活用,才能讓“病對方,一口湯”,如果是“庸醫專開太平方”,給病人再多的葯,只能是“不對方,一水缸”的葯湯治不了病。葯不對症會導致對人體的損害,所謂“葯不對症,參茸也毒”。
在臨床治療中如果不能取得好的療效,就要去尋找原因。這些原因一定會是很多,但是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葯不能治假病,諺語“葯不能治假病,酒不能解真愁”,假病無葯可治;二是“一帖藥方治勿了百病”,用藥需要靈活多變,才能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所以墨守成規於己見,一成不變的保守,始終不能治好病;三是“久病無葯醫”,病久不愈,變證風起,終至病入膏肓,雖有良藥也無濟於事。(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