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小知識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意思是說,要確保小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中醫學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肺、脾、腎常不足,心、肝常有餘。小兒脾胃運化功能不夠強,雖然需要水谷營養,卻不能多吃,否則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小兒肺很嬌嫩,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故應注意不要受涼感冒。但穿得過暖,孩子容易出汗,反而容易受涼,導致風寒感冒等,引起咳嗽、肺炎等疾病,且往往容易反覆,不易痊癒。所以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
“寒從腳起”,意思是說,人的腳部在肢體末端,陽氣不容易到達,因此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襲,特別是嚴冬季節,雙腳會倍感寒冷。所以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用熱水泡腳,按摩足部等,增強身體抵抗力。“病從口入”,是指飲食不潔或不節(過飢或過飽),最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疾病。所以要注意飲食衛生,飲食調和、適宜,防止病菌侵入。
養生小知識
飢不暴食,渴不狂飲
人在大飢時,脾胃虛弱,納化功能差,此時如果進食過多,會造成食物不化,結滯於胃腸內,造成胃脹,重者可致人死亡;人大渴時,心腎功能減弱,此時若大量喝水,水飲積聚於體內,影響肺、脾、腎功能,致使氣血失常,嚴重者造成猝死。
葯補食補,不如心補
“是葯三分毒”,再滋補的葯使用不當也會給脾胃增添負擔;食物吃得多了,非但起不到滋養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虛火上升。而保持樂觀的處世態度,保持好心情,可以氣血順暢,百病不生,遠勝於服補藥和食補。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意思是說,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凍一點,有利於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春捂”,是指春天氣候乍暖還寒,早晚及室內外溫差大,加之常有春寒侵襲,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風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宜頓減。“秋凍”,指立秋後天氣轉涼,不要急於增添過多的衣服,此時可以加強鍛煉,從而促進氣血運行,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當然,春捂秋凍有講究,要適度,不捂不凍不行,捂過頭凍過頭也不行。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意思是說,魚味道鮮美,但多吃容易導致內熱蓄積,即“生火”;肉美味可口,多吃則會導致體內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濁,即“生痰”。一般來說,魚、蝦、蟹和各種肉食,長期食用都可助濕生痰,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新鮮蔬菜以及豆製品,則可補助氣陰,助養脾胃,通調水道,有利於維持人體的健康平衡。所以,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今天,適當減少肉、魚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豆製品,有利於身體健康。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
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中醫認為,寒為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此時人體為抵抗寒氣,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同時,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當然,不能盲目進補,要因人而異,對症進補,同時,脾胃虛弱者、小兒等人群不宜進補。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冬不坐石”是因為冬季氣候寒冷,且金石屬陰沉降,乃痼冷之物。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主,如果久坐石凳,寒涼之氣侵入人體,會導致臟腑代謝失調,尤其容易傷及腎臟。“夏不坐木”是因為夏天氣溫高,潮濕悶熱,露天的木質椅凳由於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且木屬陽升發,如果久坐木凳,易受濕熱侵襲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傷害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
沒事常走路,不用進藥鋪
散步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之一,走路時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促使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調百脈而暢神志。同時,適當的行走能夠對足底重要穴位――湧泉穴起到按摩作用,湧泉乃腎之所出,可灌溉周身各處,對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笑一笑,十年少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笑能解憂、安神定氣,經常笑一笑,保持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不煩不惱,能夠養正氣,促進氣血周流、筋脈通利,預防疾病,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