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臨海方言俗語初探,解開地域民俗和民間文學之謎的鑰匙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臨海民諺

方言是民俗語言的組成部分,是民間文化史的化石,是民間文學創作的工具,同時又是解開地域民俗和民間文學之謎的鑰匙。方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是社會生活鏈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豐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變遷又折射出社會的變遷,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一種方言的完好保存,既可以繼承歷史,又可以豐富文化。臨海方言是是民俗文化的優質載體,更是民俗文化的解讀鑰匙。臨海方言是臨海民俗的沉積,與豐厚獨特的臨海風土文化有關。考察臨海方言俗語,犹如欣賞一幅臨海民俗風情畫卷。本文試從臨海方言的形成、語音特點、語法特點、方言詞彙、方言俗語、學習意義等方面闡述。

臨海方言俗語初探,解開地域民俗和民間文學之謎的鑰匙

一、臨海方言的形成
“方言”是相對於普通話概念而來的。臨海方言歸屬於吳方言。吳方言,也叫江浙話或江南話,其語言中心在蘇州上海一帶。吳語按其語言特點可區分為 5片:太湖片,台州片,東甌片,婺州片,麗衢片。台州片包括天台、三門、臨海、仙居、黃岩、椒江市、溫嶺、玉環,寧海縣岔路以南和樂清縣清江以北地區也說台州話。這片以臨海話為代表。臨海方言屬吳語區台州片。
臨海方言在形成上跟吳語其他各片也大體相似。不過,吳語最初只流行於吳國上層階級,在民間則並非如此。從文獻記載與語言材料表明,民間吳越兩國同說一種古越語,即侗台語。這種語言跟北面的齊國不能相通,與西邊的楚國也不相通,因為齊楚兩國說的是漢語(華夏語)。秦漢以前,臨海屬甌越地,主體民族是百越支脈的甌人,所說言語自是侗台語而非吳語。什麼是侗台語呢?可以說它是今日侗語、水語、壯語、傣語、黎語、泰國泰語、越南京語、緬甸撣語等共同祖語的兄弟語。侗台語在臨海方言中最為明顯的佐證是修飾語的後置,如“腰身,人客,菜乾,筍乾,飯焦,豆腐生,鞋套,豬娘,快顯,走開”等等。
 那麼,侗台語是何如演化為南吳語呢?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春秋時期,越國滅吳,語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到了公元前3世紀,楚國滅越,派春申君加強對吳越之地的統治,楚治吳歷時560年,直到秦統一中國后,楚人在吳地仍有強大的勢力和影響。東楚方言與古吳越語相融合形成一種有地方色彩的漢語――江東方言,也就是說是當時的楚人給吳越地區帶來了最初的華夏語影響。從此,漢語通過楚方言的形式大量進入吳越,原來不說漢語的吳越江南各地逐漸被楚語分化。唐《慧琳音義》就把我們這一帶所說的話合稱為“吳楚之音”。臨海方言中至今也還保留着南楚沅湘方言,比如“曉得(知道)”、“呆(痴獃)”、“嬉(玩)”等詞都見於楚語,這裏只是一種推測。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那就是楚並越后對吳地的影響,從這以後形成的江東方言,則更是吳語的直接祖先。臨海方言中的較古老詞語,大多可以追溯到這兩個來源。江東方言是臨海方言中前中古層次(白讀系統)的主要來源,至六朝時被稱作“吳語”,但性質和今天的吳語有所不同,它應該是吳語、江淮話、閩語、徽語的共同祖語。臨海人的祖先從六朝開始,已經慢慢開始說古吳語了。
 到了秦漢時期,中央開始在吳越一帶置郡設官駐兵,標志著漢人對吳越地區進入了正式開拓階段,但當時越族力量還很強大,尤其是浙南、福建一直還是越人的天下。雖然漢武帝詔命徙東甌臣民於江淮,但只是遷走了三越的王族、軍隊與豪強,而廣大沒有被漢化的越人則進入山區成為山越,後來他們又重出故地,形成了回浦(台州)、冶(建安)、東冶(福州)三縣。直至三國前許靖致曹操書還敘說自己“從會稽南至回浦,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千里,不見漢地。”說明那時浙南、福建還沒有被真正完全控制。無怪乎西漢末揚雄所記“吳越”方言詞主要還是侗台語詞彙。而此後的五胡亂華,永嘉喪亂,晉室南遷,大量漢族移民南下,渡江南下的士族和百姓據不完全統計多達百萬,南下漢人帶來的北方話和江南原有的吳語差異很大。兩大方言的衝突非常明顯,曾經有過激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當然是以王室和眾多的北方人的方言取勝。到了宋室南遷,漢人人口大量增加,也增強了當地漢語方言對非漢的同化力量。但是,儘管北來雅音官話的力量很強,但遠離京城而被稱為“蠻夷”的臨海一帶仍然保持較多的古老特徵。不過中原方言也在臨海方言中留下了中古層次即文讀系統,於是在此後的臨海方言中也形成了文白兩讀的鮮明特徵。
中國最大的幾次從北向南的移民潮都發生在唐宋。浙北地區受北方官話的影響形成北吳語(以蘇州話或上海話為代表);而作為南吳語的臨海方言則仍保持着較多的古老特徵。據考證,南宋時期吳語的分佈地域比現在要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浙江全境、上海、蘇南(除寧鎮外)、蘇北的通州和海門、江西的婺源、玉山、上饒、永豐、福建的浦城。在現今的漢語方言中,吳語的範圍雖然不及它在南宋時期廣大,但其地位則僅次於官話居第二位,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所使用的方言。而南吳語中的溫州方言、臨海方言等在吳語中的學術地位,則遠遠超過北吳語的上海話、杭州話和寧波話,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至今仍保留了許多侗台語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吳、閩兩語都從古代的江東方言分化而出,但後來隨着北部吳語在北方官話的影響下與閩語之間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大,也就是說當閩語與吳語分別獨立時,吳語才算是真正形成了獨立方言。那麼閩語、吳語分別從江東方言獨立出來發展則應在南朝以後,現代吳語形成的下限應該至少不晚於唐朝,而其祖語上限可以追溯到漢以至東楚時代。史料也表明,我國各個大方言在唐代也都已基本定型,那時國家安定興盛,吳語也自然成型和鞏固。因此吳語台州片(臨海)也在那個時候最終形成並穩定下來,而且與現在的臨海方言已經沒有多大區別。
二、臨海方言語音特點
現在以普通話為基準來看,臨海方言絕大部分文字與普通話表義相同,只是發音相異。臨海方言發音基本循吳方言語音規律。吳方言在語音方面的突出特點是:有一整套濁音聲母濁塞音和濁塞擦音;沒有舌尖后音聲母;韻尾較少,普通話前鼻音韻尾一律讀做后鼻音韻尾,普通話複韻母的韻尾脫落變成單元音韻母。臨海方言語音也基本循此規律,而這些方言詞,構成了臨海方言的基本詞彙。
舉例如下:
蚊:音近“門”,如蚊蟲           魚:音近ng,如黃魚                     
嶼:音近“市”,如長嶼、嶼詹     望:音近“芒”,如海生物望潮
嫁:音近go        蝦:ho       下:o      幸:ang
項:aog           畝:mg        紅:ng
臨海方言保存了許多古音。清代錢大昕“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近人章太炎“娘日兩母歸泥母”等說法,臨海話里都能找到不少佐證。例如:
包袱(音薄) 防(音旁)止 肥(音皮)皂 味(音米)道 蚊(音門)蟲 忘(音莽)記 晚(音慢)娘 南無(音拿謨)阿彌陀佛――這是“古無輕唇音”的殘跡;秩(音迭)序 雞啄(音篤)米――這是“古無舌上音”的殘跡;兒、耳、日、熱、人、任、認、女、軟、阮、染、肉、繞等字聲母都讀n――這是“娘日兩母歸泥母”的殘跡。他如縛牢,縛《廣韻》符卧切,音如婆;嗅嘴,嗅《集韻》香仲切,音如兄;做產,產《廣韻》所簡切,音如山等,也都繼承了古音。
再如“微”母字在白讀中大多讀為“明”母, o,尾vi讀為mi,晚uε。讀為mε;“非”母字大多歸入“幫”母、母“日”均歸“泥”。三國以降,由於中原居民的遷入,中原語言部分地與方言融合,如東晉南遷,中原文人移居台郡;今臨海方言仍較多地保留了中古方言的聲韻,如有中古的全套濁音聲母,完整地保留了古人聲韻;臨海話中還保留了中古舌面中音C等;有相當一部分中古詞語還在方言中使用着,如《廣韻》“必益切,音僻、跛”,今稱跛足為“跛腳”。
三、臨海方言語法特點
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限於篇幅,這裏僅舉幾條特殊詞法。
1.單音節動詞後面加上“記”,構成“動記動記”的格式,表示動作的重複或某種情態。如看記看記、摸記摸記、張記望記、撮記引記、立記�記、走路腰記腰記、頭側記側記、嘴巴癟記癟記要哭嘞。
2.有些單音節動詞或形容詞加上詞尾“動”,表示一種生動的情態,有“……的感覺”、“……的樣子”等意思。如暈暈動、旺旺動、投投動、心戚戚動、牙齒拐拐動。
3.有些形容詞可以帶“得”或“格楞敦”、“的剝落”等詞尾,以構成四字格形容詞。如大面大得、背時背得、呆臉呆得、厚嘴厚得;小格楞敦、雜格楞敦、仄格楞敦;呆的剝落、灰的剝落、黑的剝落、硬的剝落。
4.有些形容詞可以插入中加成分“括”或“括斯”、“得斯”,以構成三字格或四字格形容詞。如冰括冷、雪括淡、賊括老、鋥括亮;冰括斯冷、雪括斯淡、賊括斯老、鋥括斯亮;血得斯紅、滾得斯圓、屁得斯輕、怪得斯酸。
四、臨海方言詞彙
  1、方言品析
臨海方言表現力非常強,言簡意賅,同樣一件事,用書面語描述可能要費些文字,可用臨海話來說,常可一言蔽之,而且更生動傳神。上了年紀的臨海人用普通話說事大多期期艾艾,前言不搭后語,但若換用土話俚語,則講得繪聲繪色,眉飛色舞,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講的人酣暢淋漓,聽的人也過癮。
如:毛毛蟲因為人被蜇後有辣乎乎的刺痛感,故稱為“毛刺辣”。
“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下水,能興雲降雨。臨海人稱一個人處處吃得開,做人風光,就猛誇某人“龍”。“龍鮮龍”“龍得猛”“龍殺甲”“老實龍”。“寶馬開開,美女帶帶,你赤龍殺甲了。”“介姆結了件露肚臍眼的衣裳,龍得猛哎。”臨海人被別人誇成“龍”時,無不眉開眼笑,照單全收。臨海話里的“龍”的功能有點像北方話里的“牛”,但龍是中國人的圖騰,是帝王的象徵,咱中國人又是龍子龍孫,這“龍”顯然比北方話里的“牛”要有氣勢。
 臨海人喜歡“吃”字,吃老酒是吃,吃海鮮是吃,吃香煙是吃,吃生活,吃死柴也是吃,不過前幾樣但吃無妨,后兩樣的滋味就不好受了。小孩子淘氣,家長發怒,十有八九會這麼說“咯天誅兒,闊臀癢了,想討柴吃。”(這孩子,屁股發癢想討打)聽話音,似乎這小孩是受虐狂,主動申請挨打的。“吃柴”和“柴拔你吃”,雖然都包含着扁你一頓的意思,但前者還有那麼點徵求你意見的味道在,而後者則是直截了當,弄不好話音剛落,對方老拳就下來了。
臨海人稱厲害為“殺甲”,比較厲害那是“蠻殺甲咯”,十分厲害是“尤殺甲咯”,確實厲害那是“老實殺甲”,非常厲害那就是“殺甲得猛”。蝗蟲吃起莊稼來風卷殘雲,是一種厲害的害蟲,臨海人“封”它為“甲猛”。這“殺甲”二字,如果單從字面上看,還包含着“殺他個片甲不留”之意,不知情者以為臨海人心狠手辣,所以為了避嫌,臨海人一般把這兩字寫成“煞甲”,不過,煞字也不是什麼好字,煞指的是凶神,凶神惡煞、天煞鬼、煞氣之類都是這個煞字。
臨海人把閑聊叫做“賣白搭”,“賣”有“賣弄”之意,把某樣東西講得天花亂墜,“白搭”指閑話。賣白搭,賣的是嘴皮子功夫,這閑話其實也是廢話,講了也是白講,所以稱之為“白搭”。
“潑辣聲消”這幾個字臨海人常掛口中,鼻癢打噴嚏,打了后自己說上一句“潑辣聲肖”,簡而化之則是一句“潑消”,至於小孩子打噴嚏,大人在旁聽了,不但要說一聲“潑辣聲消”,還會加上一句“長命百歲”。一位老先生考證出,潑辣聲消實際上為“百劫盡消”,意謂消災。我以為不僅如此,實際上台州話里的“潑辣聲肖”還有晦氣的意思在,“潑辣聲肖,昨日窺星買菜把五十塊頭鈔票裝落了。”(真晦氣,昨天早晨買菜丟了五十元錢)“潑辣聲肖,忖咯橘甜,介伊曉得只有上頭幾隻甜。”(真晦氣,以為這橘甜,誰曉得只有上面幾隻甜)
方言像風味小吃,帶着一個地方所特有的濃郁鮮香,其中不少方言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翻譯成書面語后,臨海話里獨有的韻味也消失殆盡。比如,臨海人把臉叫做“面頰股”,該死叫“天誅”,罵人時天誅兒天誅囡叫個不迭,表示親昵也是天誅兒天誅囡。老人家看不慣孫女化妝,笑罵道:“弗及介姆,咯天誅囡天誅誅嗷,面頰股攤拉七猢猻闊臀。”這話翻譯成書面語,就是“不知搞些啥名堂,這天殺的小妞把臉蛋塗得像猴子屁股。”意思不差,但味道就差遠了,好像奸商往酒里兌了過多的水一樣,變得淡而無味。
臨海人動輒把“老實”二字掛口中,稱一樣東西的確好,那就是“老實好”,“仙居楊梅老實甜”;“咯後生老實好,介紹巴你囡真是天生一對。”(這小伙子很不錯,介紹給你女兒真是天生一對)
這些原汁原味的臨海方言充滿幽默,頗能增添說話中的樂趣,同時又形象生動,閃爍着臨海人聰明才智的火花。
2、詞彙考釋
 臨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樣,臨海方言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方言,蘊涵着許多古漢語成分。
 (1)、巴結臨海方言里“巴結”形容辛苦、艱難、忙碌、努力的樣子。如:“拒一年到頭都巴結巴結。”可重疊。如:“巴巴結結。”這是古漢語的遺留。《樂府群珠》卷三劉庭信憐〔折桂令•憶別〕:“祭灶的時節,篤篤寞寞終歲巴結,孤孤另另撤底咨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光陰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結結將近一年。”《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若說一二百,奴才還可巴結,這五六百,奴才一時那辦得來。”《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本朝的定例,覺得旗人可以吃錢糧,可以考蟠譯,可以挑侍衛,宦途比漢人寬些,所以把這一甲三名留給天下的讀書人大家巴結去。”
(2)、氣力臨海方言說力氣為“氣力”,語素順序與普通話正相反。如:“格人氣力大得弗得了。”這個詞在古漢語里出現較早。《戰國策•西周》:“夫射柳恭弘=叶 恭弘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鈎,一發不中,前功盡矣。”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十七》:“譬如捉賊相似,須是着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
(3)、手巾臨海方言指揩臉用的手帕。《太平御覽》七一六引《漢名臣奏》:“王莽斥出王閡,太后憐之,閡伏泣失聲,太后親自以手巾拭閡泣。”
(4)、門堂原義指門側之堂,借指家,臨海方言一般指台門(大門,借指一所宅子)里門側或中間較大的空處。如:“拒在門堂晒衣裳。’,《周禮•冬官•匠人》:“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藝文類聚》五漢王聚《大暑賦》:“征夫瘁於原野,處者困於門堂。”
(5)、學堂臨海方言把學生受教育的地方―學校稱為學堂。如:“拒到學堂報到。”在《北齊書•權會傳》里就可見到“令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瞥然,吹雪入戶。”段成式《西陽雜姐》”十二《語資》有“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
(6)、心焦臨海方言謂心中愁苦煩躁為“心焦”。如:“拒老問我借鈔票,真心焦。”阮籍《詠懷詩》;“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7)、老臊胡臨海方言指多髯連鬢,也稱“滿面胡”。如:“格人老臊胡,猴樣格。”《五燈會元”宣鑒禪師雲:“達摩是老臊胡,釋迎老子是干矢撅•文殊、普賢是一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熱凡夫,菩提涅梁是系驢木撅,十二分教是鬼神薄,拭瘡龐紙。”
(8)、死話臨海方言指幽默好笑或諷刺別人的話。如:“拒老世(總是)講格種死話。”《何典》第一回:“說了幾回死話,正要坐地,形容鬼道:‘好佛在後殿,我們再到後面去看看”,。
(9)、扁食也作“匾食”。臨海方言把大餛飩稱為“扁食。”如:“夜裡包扁食吃。”醒世姻緣》第三回“後邊計氏一夥主僕,連個館愜皮,扁食邊,夢也不曾夢見。
(10)、眾生本義泛指人類和一切動物。《禮記,祭義》:“眾生必死。”臨海方言指人以外的各種動物。常作罵人話。如:“眾生勿如。”《莊子•德充符》:“受命於天,惟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眾”俗讀如終音。《廣韻》:“眾,職戎切。”《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
(11)、中意《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合意;滿意”。臨海方言的“中意”表示喜歡,作動詞用。如:“你中意哪本書自己托(拿)。’“中意”原本是‘當(合).••…這意”的意思,如《漢書。杜周傳》:“奏事中意,企用。”后引申為喜歡。如《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九媽道:‘我家這幾個姐姐,都是你認得的,不知你中意那一位?
(12)、過除了與普通話相同的幾個用法外,臨海方言“過”有兩種用法是比較特殊的。一是用於“過飯”,意思是就菜下飯。如:“格只菜過飯蠻好格。”最早可見於《齊民要術》:“鯉魚脯,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二是指“傳染”,如:“格種病是要過人格。”《海上花列傳》第三十五回:“耐個病過撥仔阿姐。”《紅樓夢》第五十一回:“晴雯睡在暖閣,只管咳嗽,聽了這話氣的喊道:‘我那裡就害瘟病了,生怕過了人,我離了這裏……”,
(13)、張 普通話里只作量詞和姓。臨海方言里常用作動詞表示看、望。如:“你張張相,櫃轉來了阮。”這種用法在古、近代小說中常可見到。《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今夜下樓,在天井內燒香,我和你悄悄地張他。”何典》第七回:“到了次日,臭鬼因離家日久,不免到外面張親卷、望朋友,應酬世故。”
(14)、撞 除了“碰、擊”義外,臨海方言還表示把一些錢加到一起,湊起來。如:“你幫我撥格幾筆錮(錢)撞撞相,總共多少。”武松》里有此用法,“每人腰裡只幾個錢,撞起來再在附近酒館叫了五個大菜,就撞成五碗十二碟。”
(15)、三日兩頭 臨海方言里表示經常。如:“但三日兩頭出差到杭州。”《紅樓夢》第五十九回:“襲人便道:‘三日兩頭,打了乾的打親的,還是賣弄你女孩兒多?還是認真不知王法?”
3、詞彙集錦
臨海方言詞彙豐富有趣,詞雖俗而達理,音雖土而切古,其比擬借喻,詼諧貼切,亦令人發噱,形成富有沿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下面僅將其較有本土特色的方言輯錄如下:
(眼哀):我    (眼哀)搭(人):我們     葛該:這個   夾該:那個
解姆:什麼     解夷:哪裡     摘生:怎樣、怎麼樣    注音:zasen
以搭:這裏      夾拾:那裡 gaixie    葛塊:這裏    注音:gekui
夾塊:那裡   注音:gaikui     債姆:做什麼 注音:ga'm  
葛挺:這樣 geting     枯醒:晨 kuxin     早界:上午 zaoga
尼晝:中午 nijiu       晏界、晚界:下午 aiga    晚頭:今夜 maide
基日:今天 gi'nin   天釀:明天 tingniang   葛暢:這會兒、此刻 geqiang  
鑿日:昨天 saoning       暢基:此刻、這會兒 qiangki(qianggi)
涯暢、慢暢:過會兒 nga'qiang .maiqiang     早頭:先前 zaode
曩時:如今 naongsi       上年、舊年:去年 kvnie ,giunie
一暢:一會兒、片刻 yieqiang     霍暢:好一會兒     此馬翻:這一次
日頭:太陽 nide     霧露:霧      龍閃:閃光     雪索(草)子:霰
風夯:風向      鱟:虹    大水樁:斷虹     霜冰:冰 saongbin
千竿大雨:傾盆大雨     雨花毛:毛毛雨     紅羅:火燒雲
娑婆樹、娑婆樹老倌:月中暗影       五朵:耳 ndo
面緊鼓:頰 mieginggu       眼烏珠:瞳仁 ngai'wujuning
牙床肉:牙齦 ngou'sang'nio      下爬:頷 obo    下爬須:鬍鬚 oboxu
后司淹:枕骨附近 esiye 下嚨頭:咽喉 olongde     肩腳頭:肩 giegiade
手恰下:腋 xiuka'o     心窩窟:心窩     手爭頭:肘 xiuzangde
手節頭:指頭 xiuzede     手臂筒:臂 xiubidong    腳魁頭:膝 giakuide
巨頭:拳頭 gue'de       腳彎抽:后膝彎      腳爭:踝 giazang
腳節頭:趾 giajiede      腳腰橋:腳底內側上凹部分 giawaigiao
手、腳椏門:指、趾開叉處 xiu,gia oumen     脅肋棚:胸肋
手溫頭:腕      米巴:尾 mibo      展力:點心 jieli
澆頭:麵食上頭之菜肴 giaode     白謝饅頭:無餡饅頭 baxiamaide
饅頭段、糕段:成方形或條狀饅頭 maidedue      豆腐生:嫩豆腐 dewusang
方糕:粘粉小塊糕點 fanggao      扁食:似餛飩、餃子之食品 biexi
麵皮:闊條麵條 miebi      面干:粉粉絲 fen'gue 
白酒釀:糯米制甜酒釀 bajiuniang      鑊團:鍋巴 wao'due
番蒔金爪:炒熟番蒔絲、片 fasigingzao    家生:工具、生活用具 gosang       末事:物件 mesi      皮桶:糞桶 bidong    皮鑿:糞勺 bisao
盲坑:糞缸 mangkang       角籮:篾制籮,較腳籮精密 gaoluo
箬帽:斗笠,小者稱箬帽等       釘刨:耘田器,木板安曲釘,具長柄 dingbo
眠櫃、銅錢櫃:方形上開櫃,成對,上可睡人     眠床:床
布帳:蚊帳 bujiang      格:抽斗 gang      刁:酒罈
桶盤:大小油漆木盤 dongbue      甏:大肚小口陶器(大小不等) zen
七石缸:大缸 qixigang     鑊:鐵鍋      瓢羹:湯匙
箸:筷 zi      拗兜:提水具,多木製     撩鑿:金屬勺(炊具)
木鑿:竹根做水勺    納頭:小方凳      西老:小男孩
幽籃:嬰兒睡籃      小老人:兒童     小猢猻:兒童昵稱,責罵亦用
囡兒頭:小女孩      老安人:老婦,亦可稱已妻
男客(人):成年男子     女客(人):成年女子
老師頭:師傅      人客:客人    落殼:土匪
大貧:乞丐       剪綹:扒手      樹頭:罵人無用
十三點:指近似精神病的人        壽頭:不懂事易受愚弄者
抖亂:指行事莽撞輕率貪快者      尖底紅毛瓶:輕狂不穩之人
茶:開水       茶散:茶恭弘=叶 恭弘     信肉:封內信件
信殼:信封      麵湯:洗臉熱水    腳桶:木製洗腳桶
面桶:臉盆      葯圓:丸藥      沙糖:紅糖
糖霜:白糖     觸:吃      困:睡
嬉:玩        觸酒:喝酒     撥:給 
斷、彭、沙:擲、丟     逃:跑      別:跑
華水:游泳     教炮:槍斃    呼:吸
捉:拾來     拔肚:泄瀉     做人家:節儉 
坐班房:坐牢       討親:娶親     呀:大聲喊、責備
討客:僱工     盪街:無目的的逛街    拔直:筆直
鏡光:光滑、全無      殺甲:厲害     老闆:做事過分老到
懶饞:貪吃     嫩頭:處事不老練    出客:體面 
骨碌圓:極圓活     滾瓜壯:壯實圓胖    丁綳硬:極硬
潔骨冷:極冷       鐵柵密:極密      爛蒂苦:極苦
碧波清:碧清     鏡光亮:極亮     蜜同甜:蜜甜
促墨黑:極黑      蟹血、蟹子:無    頂頂、眼眼:一點點 
條直:直爽      搭:好的    事干:事情
老實:的確、實在    M告:可以     娘姨:阿姨 niang yi
五、臨海俗語賞析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中國的文化保存在語言中。”臨海方言既是臨海人交際工具,同時又是地方文化的載體。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對生活對社會對自然的獨特感悟,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鄉情鄉俗、經驗教訓、喜怒哀樂等等,都沉澱在方言里,構成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其中絕大部分至今仍鮮活如故。臨海方言中最具文化內涵的當推短語和諺語。這些短語和諺語往往形象生動、細膩準確、幽默活潑,充滿哲理、智慧和情趣。
例如:
三八晴,好年成。             雨夾雪,落勿歇。
驚蟄響雷鳴,一日落雨一日晴。    吃過端午粽,棉衣遠遠送。
鬥風雷雨順風大。(大:大浪。陣雨)    六月蓋被,有谷無米。
冬至月頭,賣被買牛;冬至月尾,賣牛買被。    三夜霜,暖如湯。
大暈三日里,小暈在眼前。     大浪隔條河,雷雨隔灰堆。
雨打立夏,無水洗耙。      春風割人肉,春水好洗浴。
稻黃一夜,麥黃一界(半天)。     春雪滿山,黃魚滿灘。
三月清明斷魚賣,二月清明魚疊街。      懶人貪重擔。
人摸高頭水摸低。             秧爛麥死。(喻遭殃)       
豆腐水做,閻羅王鬼做。       牛拖田,馬吃谷。(命中註定)
衣衫要破,紅勢要過。          勿講早遲,只講落時。
硬來硬到底,麥來勿吃米。       竅門勿懂,眼碗哭腫。
做人容易結底難。               大水牛逃走,箬帽屯捏牢。(貪小失大)
上山勿砍柴,落(下)山彎刀柄摜斷。肚痛埋怨刺瓜(黃瓜)。(毫無道理)
橋歸橋,路歸路。(各不相干)      路上只可栽花不可栽刺。(與人方便)
送人送上岸,送佛送到殿。(做好事要做到底)    兄弟姐妹,各人自踩。
吃勿窮,穿勿窮,勿會划算一世窮。      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
賣鹽人都講自己鹽咸。     笨賊偷稻臼。
當面賣好嘴,背後弄死鬼。(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冷飯落死人肚。(無所望)        雙眼生額角頭。(眼高)
六月債,還得快。           上工大蛇蛻殼,收工猢猻放索。
做生活磨洋工,吃飯打衝鋒。      口舌撩鼻頭。(夠不着)
老鼠落米缸。(運氣好)         開大口不蝕本。
雞肉算到雞骨頭。(算子精)      算啊算,剩根銅鈿串。
老鼠尾巴生大毒。(小題大作,或無關緊要)
鼻頭紅血出。(重複)     水澆鴨背脊。(白費力氣)
麻袋裡個釘里戳出。(幫外人說話)    鮮魚交給貓管。(用錯人)
好前不如好后。       響鼓不用重槌。(一點就通)
自己肚飽弗曉得別人鑊漏。(只顧自己)    刀切豆腐兩面光。(兩面討好)
船幫船,水幫水,撐船老大幫水鬼。    大蟲頭,老鼠尾。(有始無終)
蝦蟣作勿起大浪。(無足輕重)        跪落去勿差一拜。
腳下柴自己擄。(自己的事自己處理)     蒼蠅添秤頭,勿算斤兩。
大蟲bie(追)到腳後跟,還要領轉頭來分一分雌雄。(做事不上緊)
墨魚笑鮭姑,勿曉得自己咄臀烏勿烏。(差不多)
小洞勿補,大洞叫苦。      雨傘骨,里戳出。
籠糠搓繩起頭難。(做事開頭難)不怕勿識貨,就怕貨比貨。
貪便宜失便宜,沒有便宜到屋裡。 尖底紅毛瓶。(喻坐不住、不牢靠的人)
三日張魚,四日晒網。(做事拖拉)    做生意人好張嘴。
口舌無骨,由你彎曲。     老爺顯外鄉。(名聲在外)
好愁勿愁,愁個當大六月無日頭。(瞎擔心)   泥水木匠,前穿后亮。
八字嘸一撇。(事情尚未辦成)     便宜嘸好貨,好貨勿便宜。
獨只皮鞋拍勿響。(缺幫手)      做夢吃綠豆芽。(想得美)
親眷籃對籃,鄰舍碗對碗。(禮尚往來)    釘對釘,鐵對鐵。(不讓步)
張嘴同你講,雙腳撩你網。(背後做手腳)   針尖對麥芒,各不相讓。
大蟲咀蝴蝶,不費勁。       船老露釘,人老露筋。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蝦仔。    上山靠健,落海靠勤。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新茅坑,三日香。
雞子殼裡做道場。(壇場太小)
百聞不如一見。       生米煮成熟飯。
好朋友勤算帳。        做到老,學到老。
初一吃十五飯。          說真方賣假藥。
屋寬不如心寬。          上山容易下山難。
知人知面勿知心。         有病不可瞞太醫。
無事不進三寶殿。         一家勿知一家事。
自己肚飽,勿曉得別人鍋漏。       大路石板送人情。
清官難斷家裡事。            好漢不吃眼前虧。
腳踏兩船心不定。            船到橋門自會直。
牛皮燈籠肚裏亮。            惡人自有惡人磨。
獨只皮鞋摑勿響。            遠水救不得近火。
手錚頭打斷屈進。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錢逼死英雄漢。             管教勿靈,吵亂四鄰。
橫妻拗子,無法可治。         兄弟姐妹,各人自擂。
里水勿出,外水勿進。         虱多勿癢,債多勿愁。
人嬉要懶,兵嬉要反。         夫妻相爭,等勿羹冷。
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三日張魚,四日晒網。
閑事不管,廚到三碗。         和尚拜堂,完全外行。
手指伸出有長短。             白布落染缸,山水洗勿清。
辭官不做,賜進士現在。       送人送上岸,送佛到西天。
舀酒問揭瓶,買牛問牽繩。     落水叫救命,上岸討包裹。
相罵無好話,相打無好拳。     見雞捉,見菜剝。
方方出君子,處處有小人。     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路上只可栽花,不可栽刺。     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
六、學習臨海方言的意義
 民間文化中最鮮活的成分往往蘊涵在方言當中。方言是地域文化和鄉土文化的載體,也是民間思想最樸素的表現形式。方言蘊涵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的信息,代表着一個時期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強的“活化石”價值。臨海方言俗語更是生動活潑,詞彙豐富有趣,詞雖俗而達理,音雖土而切古,其比擬借喻,詼諧貼切,亦令人發噱,形成富有沿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方言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實用價值,了解方言的特點,有助於更有力地推廣普通話,更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在刑事偵破中運用方言學知識,可幫助提供刑偵破案的方向和目標;在適當的交際場合使用方言,則可能起到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於經濟的合作展開等等,不一而足。方言與普通話並非勢同水火,可以在社會中起到良好的互補作用,更好地為臨海人民之間的交流溝通服務;方言有適當的生存環境,也能更加確保眾多優秀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使之薪火相傳。在經濟強勁發展、社會加速融合的形勢下,我們應該有搶救方言的緊迫感,把前人研究中尚未涉及的方言土語資料盡可能地記錄保存下來,為後人留下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臨海方言俗語初探,解開地域民俗和民間文學之謎的鑰匙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