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民諺專櫃
民諺俗語產生於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勞動實踐中,它是無數人的智慧結晶。因此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從而對民眾極具吸引力。解讀常德舊時的民諺俗語,就能淌過燦爛的歷史波光,觸摸那個時代的一段本土文化脈絡。內四井和外八閣
清末民初,常德城區有首“內四井和外八閣”的民諺俗語廣為流傳。說的是常德城內當時有四口能見到的水井和城外有八個遺存的樓閣。
這四口井,指的就是常德城內的絲瓜井、胭脂井、澄清井和異泉井。餘下的丹砂井、橘香井、博濟井、功德井、銅板井、玉派井可能不復存在所以沒有提及。不知何故,這首民諺沒有把四眼井、葵花井、蜘蛛井納入其中。至於城外八個閣,指的是城區以外尚存的准提閣、廣嗣閣、凈心閣、皇經閣、迥龍閣、白衣閣、玉皇閣和潮音閣。
那時的城內四口井與城外的八個閣,都在同治《武陵縣誌》上有記載:這四口井是“絲瓜井,縣學秀水斗門前”;“胭脂井縣治東,西街”;“澄清井,縣治東,老道司前”;“異泉井,府學戟門東。明成化八年,同知李泰承祀,泉忽湧出。因鑿井拘亭覆之,亭今圮”。倘若註腳這四口井現在的位置,那麼絲瓜井就在如今的絲瓜井社區興新巷內;胭脂井應在如今的百街口巷內;澄清井應在如今的衣巷子巷尾;異泉井應在如今的武陵廣場西側的沅安路上。
至於城外的八個閣,它們是“准提閣,東城外”;“廣嗣閣,東城外蘇家渡”;“凈心閣,北城外”;“皇經閣,縣東城外”;“迥龍閣,縣東城外”;“白衣閣,東城外”;“玉皇閣,善卷村”:“潮音閣,寓賢閣右,王守仁有詩見藝文”。倘若註腳這八個閣現在的位置,那麼准提閣應在如今的人民路東方女子醫院以東;廣嗣閣應在如今的經開區蘇家渡社區;凈心閣應在如今的朗州路北正街小學以北;皇經閣應在如今的人民路原常德糧食机械廠內;迥龍閣應在如今的人民路東方女子醫院以東;白衣閣也應在如今的人民路東方女子醫院以東;玉皇閣應在如今的沅水河南岸,如今稱為“橋南”;潮音閣應在沅水上石櫃的上面。
關於潮音閣,嘉慶《常德府志》稱:“潮音閣,縣西城外石柜上,唐沈如常建。宋乾道間修。明永東間重修。正德時,王守仁謫龍場寓此。慕之者為建寓賢閣。
關於絲瓜井,嘉慶《常德府志》記載有這樣的傳說:“絲瓜井,天慶觀后之左,縣學秀水斗門前,相傳井中有蟾,每夜吐白氣一道,直衝雲漢間。人不知其異,獨劉海望而知之。取其蟾仙去。俗語劉海戲蟾即此。”
”內四井,外八閣“中唯一倖存的絲瓜井
三橋不見橋,三閣不見閣
民國時期,常德有首“三橋不見橋,三閣不見閣”的民諺俗語也廣為流傳:它是指清代常德城裡的三座橋:鷺鷥橋、三板橋、岩橋(陽和橋)和三個閣:青陽閣、皇經閣、斗姆閣,到了民國時期,這三座橋和三個閣都已經看不見了。
據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鷺鷥橋、府東門內”、“三板橋,府北門內”、“陽和橋,府東門外。有陽和泉,故名”。其中,鷺鷥橋就在如今的永安巷東側約30米處,三板橋就在如今的市政府的後面,陽和橋俗稱岩橋,它在如今的人民路紅廟街的街口以南約40米處。而其中的二個閣在同治《武陵縣誌》中有記載:青陽閣在朗州路市政府斜對面的農商銀行處;“皇經閣,縣東城外”,即如今的人民路原常德糧食机械廠內。至於斗姆閣,它在《1940年常德縣城街區圖》和1950年《常德市建政時街道圖》上都作了地名標示,它就在現在百勝巷內第一幼兒園位置,但斗姆閣早已見不到它的蹤影。
斗姆閣原名文昌閣,據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斗姥觀:府東二里。國朝順治十年(1653)建,康熙二十二年鎮平將軍徐夫人孔氏修。�隆十一年重修。內有文昌閣,四十九年(1784)重修。”
建設斗姆閣的孔氏是位穆桂英,梁紅玉式的巾幗英雄。她是清代康熙欽敕的鎮平將軍徐治都的夫人。徐治都,清漢軍正白旗人,康熙時任湖廣彝陵(今宜昌)總兵,是時恰逢楊來嘉等人屢攻彝陵被徐治都擊敗。康熙十八年(1629),徐治都擢升為湖廣的最高軍事長官――提督,他曾奏請朝廷將提督署遷移到常德。其後他又統兵攻克夔州(奉節),擊敗夏逢龍,於是常德民眾將徐治都稱為百勝將軍。
徐治都夫人孔氏在嘉慶《常德府志》中也有記載:“桃源流賊萬人傑肆掠,夫人孔氏親統兵剿平。事聞,授治都鎮平將軍,孔氏授一品夫人,食提督俸。”加上斗姥觀巷口有座百勝觀,於是這條小巷稱為百勝巷迄今。
民國時期,這三座橋和這三個閣早已見不到它的蹤影,只留下它們的芳名流傳於世。所以才有了“三橋不見橋,三閣不見閣”的民諺俗語。
民諺俗語對民眾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能道出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當地故事,或者是當地的社會事件。通過對常德的民諺俗語進行研究,可以冥冥了解常德的歷史文化,可以透析出常德民眾當時的生活,解讀常德舊時的民諺俗語,特別能啟迪常德人的悠悠鄉愁,讓你明白你生活在一個滲透本土文化的淵源之中。
解讀常德二首舊時民諺,”內四井,外八閣“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