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民諺怎麼讀
秋收之季宜養“收”秋季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秋風送爽,又是人們感覺最舒適的一個季節。《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餮泄,奉藏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秋天,天氣涼而風勁急,地氣肅而物變色,人們應早睡早起,情緒安定寧靜,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收斂神氣,使情志與“秋收”相應,符合養“收”之機。秋天,自然界是開花結果的收穫季節,陽氣由升浮趨於沉降。人體亦處於收穫的時期。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
六大節氣各有特點
1,立秋,正值末伏前後,氣溫開始下降。“下伏秋期近,還知扇漸疏”“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
2,處暑,時已8月下旬,“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民諺曰:“(夏至后)六九五十四,乘涼弗入寺”。夏至后45天已入秋,在處暑階段天氣轉涼,應避免到較陰冷的寺廟類場所,避免受涼感冒。
3,白露,“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要防止受寒誘發舊疾,感染新恙,故俗話說:“白露身不露”。諺曰:“一場秋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霜。”古人認為,白露前後2�3天下雨對農作物有害,對人體亦不利,故諺曰:“白露里的雨,到哪裡壞哪裡”。
4,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後,白晝趨短,天文學上以秋分為北半球秋季的真正開始。時已9月下旬,故諺曰:“九月秋風寒,開箱開櫃拿被單。”
5,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陽精既衰,陰氣初壯”,氣候涼爽,風寒易襲,老人小兒尤宜留意防範。
6,霜降,已值深秋,我國黃河流域可出現初霜。“言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民間重陽節亦在此前後,諺曰“(九月)九日雨,米成脯”,義為重陽節下雨,主冬春多雨。明代徐啟光就說過“重九日……雨則皆雨(指冬至,元旦、上元、清明四日皆雨),又主灶荒(飢荒)”,這種節氣下,自然界多災害,莊稼欠收,柴草昂貴,人體亦會多病,老人尤宜當心。
“一半兒新涼一半兒暑”
秋季氣候轉涼是總的趨勢,但氣溫還是有起伏波動,尤其是初秋時還會出現比較炎熱的情況。諺曰:“秋陽如老虎”“秋中有三暑”“秋後還有二十四隻火老虎”“九月冷,十月溫,秋底下還有個小陽春”,說的就是氣溫寒暖不一的狀況。此時,人們要注意調節起居,隨氣候增減衣被,故曰“秋九八月亂穿衣”。此外,還得參考“(春捂)秋凍”之說,在秋天轉涼時,不要過早穿棉衣,要耐點兒凍,機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及對氣候環境的適應力就會提高,能適應入冬的嚴寒,提高對感冒等疾病的抵禦能力。
燥者濡之柔潤溫養
秋高氣爽,氣候偏於乾燥。秋氣應肺,煤氣可耗傷肺陰。可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是秋天調補的重要原則。
選擇藥物應偏於柔潤溫養,但又應溫而不熱,涼而不寒,總以不耗陰、不傷陽為要。如清燥救肺湯(人蔘、麥冬、桑恭弘=叶 恭弘、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膠、枇杷恭弘=叶 恭弘)、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甘草,桑恭弘=叶 恭弘、生扁豆、花粉)、養陰清肺湯(生地,麥冬、甘草、玄參、貝母、丹皮、薄荷、白芍)、百合固金湯(生地、熟地、麥冬、百合、白芍、當歸、貝母、甘草、玄參、桔梗)、瓊玉膏(人蔘、生地、白茯苓、白蜜),玉液湯(山藥、生芪、知母,生雞內金、葛根,五味子、花粉),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等方,都是秋季常用的潤肺養胃,滋陰潤燥的重要調補方。
秋燥傷津,還應多吃蔬菜水果,以潤燥生津。如獼猴挑、蘋果、梨、橄欖、石榴、柿、橘、蓮藕、佛手柑、木耳、蘿蔔、茄子等。
民俗民諺讀金秋,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