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養生 正文

品味人生之樂,遍嘗人生之苦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品味人生

    品味人生之樂,遍嘗人生之苦

640.webp (1).jpg

    人的心境有時陽光明媚,有時陰雨綿綿。前者多是想到高興事的時候;後者多是想着陰鬱和痛苦或者嫉妒的時候。

    有時想到自己身心健康,生活舒適,尤其在取得星星點點的成功之時,心中是陽光明媚的。最典型的是發了一篇微博,五分鐘之後再點開看一看已經閱讀的人數,想到已經有這麼多的人讀了,甚至喜歡,心中就明媚舒朗起來。尤其是看到某一篇讀者有幾十萬人,心中更加晴朗,萬里無雲。記得有一篇批評影視審查標準的文章,點擊量是六千萬,遙想人們對這一問題的共鳴和對自己言論的讚賞,那快樂不是虛名浮利所能帶來的。

品味人生百味

    然而,人生在世,快樂只是相對的,痛苦卻是絕對的;快樂只是暫時的,痛苦卻是永恆的;快樂只是偶然的,痛苦卻是必然的。佛說,眾生皆苦。他卻沒有說過,眾生皆樂。生老病死,都是苦;四大皆空,更是苦。絕大多數人終身辛苦勞作,只得飽暖而已,難道不苦?人人辛苦長大,最終卻不免壽終正寢,難道不苦?在農村插隊時,記得那個山西的小山村中有一個習俗,在孩子長到十二歲時要大張旗鼓地慶祝,親朋好友遠親近鄰齊聚祝賀,為什麼?長到十二歲,這孩子就算保住了,除非出大變故,不容易夭折了,因此需要慶祝一番。僅僅是保住孩子不夭折,已經使得父母含辛茹苦十多年,難道不苦?

    要想苦中作樂,必須有相對之心:跟有些更痛苦的人相比,自己還能快樂些;跟其他動物相比,作為人還能快樂些(僅僅因為能思考,能意識到自身的存在。轉念想想,其實比起懵懵懂懂的小動物,人對自身的意識往往給人帶來更多的痛苦);跟植物相比,人還快樂一些;跟無機物相比,人還快樂一些。所以要想活得快樂一些,必存相對之心。如果對那些比自己更成功更快樂的人心存嫉妒,就會因為缺乏相對之心,遭遇絕對痛苦。

    但願心緒常常晴朗,可是偶爾也不妨陷入陰鬱之中。品味人生之樂,也遍嘗人生之苦。

    非常悲涼的感覺

    對於生命之偶然,薩特的感覺是噁心。我的感覺常常是心中被完全抽空的一種失重感。好像自己已經脫離了重力原理,飄向無盡的虛空。在那裡,一切都無足輕重,一切都沒有意義,只是一種無機的存在。非常悲涼的感覺。

    儘管生命偶然這一事實屬於心中禁區,但是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想一下。想象中,在無數大大小小的星球上,自己像小蟲子一樣在其中的一個上面存在一小會兒,然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好像從未存在過一樣。生命短暫得像眼開眼閉的一瞬,如白駒過隙一般,一閃而過。心中怎能不恐慌,怎能不悲涼?

    既然事實如此,既然想也無用,徒增煩惱而已,為什麼還要想呢?唯一的好處是可以使人從一切日常瑣碎的煩惱中超脫。物質生活的困頓啊,精神生活的挫折啊,人際交往的不如意啊。所有這些小煩惱、小痛苦,只要稍稍想象一下自己在宇宙中存在的狀態,就馬上可以超脫出來,變得無憂無慮,心中平靜無比。

    曾經對一位得過抑鬱症的朋友說過這個意思,只要稍稍想一下宇宙和自身的對比,還有什麼煩惱?還需要吃百憂解嗎?他說真到那個時候,根本想不了什麼宇宙,只是困在自身的痛苦和煩惱之中,完全沒有出路。可是我就是不明白,我只想問:朋友,你認真想了宇宙了嗎?你強迫自己想象了一下嗎?只要真的較真地想了,能沒有我前述的感覺嗎?

    除了解憂之外,偶爾想一想宇宙之浩瀚和生命之偶然,也可以獲得內心的快樂感覺。只因存在過而快樂,只因仍舊存在而快樂。歸根結底,快樂與痛苦只是一個銅幣的兩面而已,此時此刻想看哪一面,全憑自己隨心所欲。

    人生在世,除了每日的生活,其實並不真正擁有任何東西。人們總想在有生之年盡量多地佔有東西,無論是金錢、權力還是名望。這些東西確實能夠為人帶來快樂,但是人並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以錢為例,俗話說,花掉的才是財產,沒花掉的是遺產,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用於自己的生活,那麼那錢你並未真正擁有,只是放在銀行里的紙或者是銀行卡上的一個数字而已。

    既然我們能夠擁有的只有生活,那就應當熱愛生活,去珍惜每一天的生命,去興緻勃勃地度過自己寶貴的時間。清醒的意識使我們時時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用我們的全部生命去追求快樂,好好享用自己生命的每一天,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有人會違反趨樂避苦的本能?

    各式各樣的宗教和世俗人生導師除了宣講其宗教教義和世俗理念之外都在做一件事,就是為人排憂解難,疏導情緒。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將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使之得到內心的平靜和喜樂。

    趨樂避苦是人的本能,無論在肉體上還是精神上。人餓了要吃,渴了要喝,有美食和難以下咽的食品,會本能地選擇前者;有溫暖的房間和冰天雪地,會本能地選擇前者。但是在精神上,人有時會做出與本能相反的選擇,不去選擇平靜快樂,反而去選擇痛苦和折磨。為什麼會這樣?

    那是因為有些痛苦與快樂聯繫在一起。人們無論如何不願陷進去的痛苦是單純的痛苦,比如疾病、貧困、感情破裂等等;人們願意陷進去的痛苦則往往是與快樂聯繫在一起的痛苦,其中最典型的就單戀。在愛情發生時,人明明知道對方不愛自己,還會沉溺其中,有時是無力自拔,有時是不願自拔。與平靜但是沒有愛情的生活相比,人有時會故意選擇有激情但是沒有結果的愛情,寧願生活中充滿了苦味,也不願過無臭無味的生活。

    這種選擇的極端例子當推虐戀關係當中的受虐一方,他把痛苦和快樂直截了當地聯繫在一起,把快樂建立在痛苦之上,他願意經受肉體的疼痛和精神的羞辱,並從中得到肉體的快感和精神的愉悅。這種情況在人類五花八門的性活動和性傾向當中是最奇特的,因為它徹底違背了人性中趨樂避苦的本能,使一般人感到目瞪口呆,訝異莫名。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只發生在最敏感最雅緻的人身上,在目前所知的所有社會當中,虐戀都僅僅是中上層人士的趣味,而很少發生在社會下層,因為掙扎在生存溫飽線上的人們的口味難免粗糙和野蠻,沒有閑情逸致去細細體味這種曲折的樂趣。(si


-------------------------------------------------------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