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代,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所需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相對比成年人高。我國有兩億以上的學齡前及學齡兒童,他們是最應當受到關注的群體之一。根據全球的一些統計資料反映,學齡前階段如果營養狀況不好,生長發育不好,對以後生長發育及健康的影響更加明顯。所以,這個地基一定要打好,才能夠蓋高層的大樓;這個地基如果打不好,以後就難以彌補,但這一個道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地區和地域之間的生活條件和習慣不盡相同,但全國營養調查資料表明:1992年以後與1982年相比,大部分人的營養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一個家庭或一個群體的收入狀況和他們的營養狀況往往並不是并行的,就是說,收入高了,不一定營養就好了,或是在孩子身上花了更多的費用,孩子不一定就真正得到好處,生長發育得更好。怎樣給孩子合理的營養,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生長發育,在這裏,我想提以下的建議:
均衡膳食
均衡營養
應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孩子一日三餐上,培養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習慣,通過均衡的膳食獲得均衡的營養,這在衛生部批準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已經深入淺出地給人們引導了。在膳食指南的八條意見中,有三條是最容易記住的,即第一條“食物多樣”,第二條“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第三條“常吃奶類、豆類及其製品”,當然其他幾條,包括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也十分重要。由於幾乎沒有一種天然食物所含有的營養素能全部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只有進食多種食物,才能齊全地獲得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對於身體、智力生長發育迅速的孩子來說,重視一天的三四餐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獲得均衡營養的基礎與保證。
針對需要
科學補充
現在很多家庭生活條件改善,父母都希望孩子長得又高又壯又聰明,但是由於許多家庭缺乏營養知識,在不了解孩子營養狀況的前提下,有的父母盲目地給孩子吃“補品”,結果不但沒有任何效果,還可能使孩子體內營養素的比例失調,導致某些營養素過剩或缺乏,從而帶來的結果,如性早熟等,這是所有家長都不希望看到的。其實,要給孩子補充的應是因各種原因容易不足或缺乏的營養素。
現時我國的居民營養素的缺乏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輕中度的營養不足,即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缺乏癥狀,但身體內的營養素已不足以滿足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這種不足往往容易被人們視而不見。目前我國兒童最容易發生的營養不足或缺乏,最為突出的是下面幾個方面:
1、鐵的不足或缺乏。現在大多數缺乏鐵的兒童,其癥狀不是表現為臉色發青,而是驗血的時候發現血色素低。缺鐵可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學習努力但成績不好。不明原因的父母只怪孩子不用功、不爭氣,卻不知道應該怪自己不懂科學。如果說補,這一類孩子要補充的應該是鐵質,特別是容易被身體吸收的鐵。
2、鈣的不足。鈣是建造骨骼的重要成分,兒童缺鈣易患佝僂病。正值生長旺盛時期的兒童,一直到青春期都需要攝入大量的鈣質,以滿足骨骼迅速發育的需要。多年來的營養調查反映,我國人民膳食的鈣質攝入量明顯低於推薦攝入量。兒童每天需要約800~1000毫克鈣,其中從食物中攝入的總鈣量只有400~500毫克。我們主張給孩子喝奶以補充一部分鈣質,但是喝一杯奶也只能攝取約200毫克的鈣,因此仍要補充200~300毫克鈣質,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育,包括身高的發育。
3、維生素的不足。不少人在營養問題的認識上存在偏差,以為“吃好”就是營養好,米要白,面要精。實際上,大米、麵粉越精越白,所含的B族維生素也就越少。在我們目前的膳食中,最容易在烹調、加工過程中丟失的物質是維生素,快餐中的維生素就更少得可憐。像廣東人愛喝的“老火靚湯”,由於煲的時間久,其中的維生素更是破壞殆盡。我們常常看一些孩子容易疲乏,懶於活動,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身體內維生素不足造成的,例如:1989年在我國北京、天津等四個地區的調查显示,血清維生素A含量低的兒童,有21.4%~39.3%之多;1998年及2000年的有關研究显示,學齡前兒童和中小學生維生素B 1的攝入量只佔推薦攝入量的60%左右,農村情況更差,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由上述可以看到,要提高兒童的健康水平,既要重視孩子的日常飲食,注意各種營養素的合理配比,提高膳食的營養質量,也要適當補充他們容易不足或缺乏的營養素,才能全面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