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個習慣正在漸漸毀掉你的腰部
喝熱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有“病至而治之湯液”的紀錄,《孟子》中也有“冬日則飲湯”的表述,《說文解字》說“湯,熱火也”。這裏的“湯”說的就是熱水。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照料溫長路示意,中醫提倡多喝熱水,尤其是在嚴寒的冬季。
水是生命之源,對維持人體各項心理功效均起到主要作用。但它性子偏陰寒,若經常飲用涼水或冷飲,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濕氣過重,從而影響氣血運行,泛起怕冷、手足不溫、脘腹冰涼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形成虛寒體質。飲用熱水可以平衡水的寒涼之性,起到和諧陰陽的作用。而且,溫飲入胃可助陽氣生髮,有溫煦中土陽氣的作用,有利於胃腐熟水谷、脾運化水谷,發生精微營養物質,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等。
溫長路說,體質虛寒、脾胃虛寒、腎虛和心理功效不健全的人群,如兒童、老人、女性等,都適合常飲熱水。除了熱水以外,許多溫熱的食物也能散寒。好比,風寒傷風的患者可以通過多喝熱水或熱薑湯,來加速血液循環、抗擊病毒,還能彌補水分,輔助退熱、驅散風寒。痛經的女性在經期多喝熱水、熱湯、熱紅糖薑茶等,可起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作用。
睡覺前常吃茯苓比吃安眠葯更加管用
提倡多喝熱水並不代表水越熱越好,有一些人喜歡喝很燙的水或剛煲好的粥、湯等,這些都屬於不良的飲食習慣。由於過熱的飲食或水會頻頻刺激食管黏膜,引發慢性損傷和炎症。天下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也曾提出,過熱的飲品可能增添食管癌的患病風險,並將溫度跨越65攝氏度的飲食列為致癌物2A類。對此,溫長路建議,飲用35~45攝氏度的水最為相宜。由於,人體胃腸道的溫度約37.5~38攝氏度,與人體內環境溫度相靠近的水,會讓胃腸道更恬靜。怕冷的人群可以選擇飲用溫度稍高的水,但最好不高於50攝氏度。飲用中藥時,大部門中藥湯劑也都應接納溫服法。祛風散寒、溫里祛寒功效的中藥,或部門補益葯、活血行氣等功效的中藥湯劑,可以用熱服來助藥力。
溫長路提醒,虛寒體質或平和體質的人喝熱水是有益身體康健的,但對於平素常有口乾咽燥、眼睛干紅、小便發燒、小便黃、大便乾結等癥狀的熱性體質人群,或患有熱性疾病,如中暑、腸熱便秘等的人群,則適合飲用25攝氏度左右的常溫水,以免加重癥狀。▲
多吃這些食物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