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小吃里有這麼一中美食,焦圈。算是北京地區比較古老的一種小吃,口感酥脆且儲藏時間較長,可以十多天之久,那麼他又和油條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他和油條之間有什麼區別吧。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和焦圈。北京人愛喝豆汁,愛吃焦圈,並把喝豆汁吃焦圈當成是一種享受。《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吃焦圈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絕無硬艮的感覺。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要說上品的焦圈,講究炸出來色兒深黃,油亮光滑,小巧玲瓏,形同手鐲一般。這焦圈別看不起眼,它也是皇家的傳承,據說最早是皇上老兒的吃食。
在老北京的師傅當中,做焦圈最出名的當屬當年興盛館的鄔殿元老師傅。早在30年代,鄔師傅靠一個粥鋪為生,就以這個焦圈為主,據老人講,那個焦圈做的,放上一個多星期,焦圈愣不發皮,照樣脆生。
再後來比較有名像什麼南城的焦圈王——王文啟老師傅。還有東城隆福寺小吃店的馬慶才師傅,這些都是做焦圈的大腕兒。
其實,老幾位別小瞧了這個簡單普通的焦圈,這中間的講究多了。先說這個面,可不能隨隨便便的什麼面都成,那講究的是張家口一帶的口麥磨的面,您要問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這口麥紅皮圓粒,因此炸出來的焦圈個大而脆。當然了如果您是在家做,實在找不到這個面,您就用3成的一等粉,7成的標準粉代替。說了這麼多你看出來他和油條的差別了嗎?
【結束語】此類早餐的熱量高、油脂高,最好少吃,一星期不宜超過兩次,而且當天的中午、晚餐應盡量清淡,不要再吃炸、煎、炒的食物。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糖尿病、高血脂人群、孕婦不宜食用;消化力弱、老年人、少兒不宜多食。該食物太過油膩,可使人記憶力衰退,加速人體老化。
您可能也喜歡:
碗糕是什麼意思,碗糕是哪裡的小吃
簡單易學,小小糊餅是哪裡的美味小吃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