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美味的老北京灌腸可以帶上飛機嗎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有去過北京玩過的朋友多知道,北京作為一個多鍾文化交匯的城市有着獨特的魅力,在北京小吃里灌腸作為一種特色美食被海內外的食客所喜愛,要是在臨別之際能帶回去一些那更是最好不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北京灌腸還有他是否能帶上飛機呢?

北京小吃

  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腸要算得上是物美價廉,絕對的大眾化。這種純北京式的真正土產多少年來在集市、廟會上隨處可見,尤其是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來唱主調。您瞧,那賣灌腸的攤子上,大鐵鏟敲打着大鐵鐺的緣子“噹噹”作響,引得大人、孩子圍上前非要掏錢來兩盤兒嘗嘗。說實話,吃灌腸不在乎解餓,只是領略它的風味,過過饞癮。

  在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中,要講風味,這外焦里嫩的灌腸味道最奇特;要講傳統,它更是千古不變,無論是誰,依舊將煎好的灌腸蘸上蒜汁;依舊是用小竹籤一片片扎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沒有一點情趣了。聽老人們講,當年,地安門外後門橋東西兩面各有一家灌腸鋪,在北京很有名。

  橋東一家較老的叫福興居,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關張后便只剩下橋西的合義齋一家了。當初,這合義齋也是以經營灌腸而出名,不過,今非昔比,當年的合義齋如今早已經改頭換面,成為一家經營多種風味小吃,門臉兒修得古色古香的鋪子了。

  灌腸是把澱粉加紅曲灌到豬腸子裏面。不過,這種講究質量的貨色現已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廟會、夜市上您所見到、吃到的,只是用澱粉加上紅曲捏成個棒槌形,切成片後上鐺煎,滋味當然不如真正的灌腸,但因為用油煎得特別香,而且價錢又比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腸吃上癮的人索性就買上幾塊,回家去自煎自吃,獨享其樂。這也是一種吃法。

  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后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里嫩,用竹籤扎着吃,頗顯特色。

  這種灌腸兒其實和“腸”沒太大關係。它是用澱粉在籠屜上蒸成大坨兒,晾涼了後用刀旋成不規則的片兒,在大鐵鐺里用油炸了,澆上蒜汁兒吃的。請注意這個“旋”字,現在很多號稱北京風味的餐廳里所賣的灌腸兒之所以不是那麼回事兒,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不是“旋”出來的,而是切出來的。

  炸灌腸兒的技術之一,就是要炸到薄的地方焦脆,厚的地方嫩軟,只有旋成有薄有厚、不規則的菱形片才能出這個效果。吃灌腸兒講究是拿牙籤扎着吃,因為若是炸老了,扎不動;炸嫩了、散了,扎不起來。這吃法兒本身也是檢驗灌腸兒質量的手段。

  吃灌腸兒必須要澆蒜汁兒。灌腸兒能吃出肉味的奧秘也就在這蒜汁兒上。蒜汁兒做起來也有技巧。把大蒜瓣兒放在一碗里,撒上一點點鹽后,用木製的蒜槌搗爛了,然後再用涼開水一激。注意,蒜必須是搗爛的,而不能用刀切或拍。必須用涼開水,因為水一熱了,就出蒜臭。另外,搗蒜之前放了鹽,蒜才不會亂蹦。

  說到這裏小編要遺憾的告訴你們了這灌腸是不能帶上飛機的。實在想帶些回家讓朋友常常的不行的話就只能辦託運了。

  【結束語】灌腸是北京人最愛吃的京味小吃之一,它的出身可謂歷史悠遠,早在明萬曆年間的《酌中志》和清乾隆年間的《都門竹技詞》中均記有“爆肚油肝香灌腸”和“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咸汁說美鮮”等詩句。

您可能也喜歡:
碗糕是什麼意思,碗糕是哪裡的小吃
簡單易學,小小糊餅是哪裡的美味小吃
宗教文化:什麼是佛教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