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咖喱這種醬料已經廣為人知,在印度的飲食文化中咖喱是不缺少的一部分,不過現在已經成為整個亞洲都喜歡的醬料。為什麼咖喱會受到如此多人喜愛呢?咖喱的起源是什麼呢?那麼和小編一起去探尋一下吧。
咖哩起源於印度。咖喱是音譯,源於泰米爾文,意思就是調料。它是以薑黃為主料,另加多種香辛料(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鬍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配製而成的複合調味料。其味辛辣帶甜,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主要用於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花椰菜、湯羹等,是中西餐常用的調味料。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中,咖喱是必備的重要調料。
咖喱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其源地就有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顏色來分,有紅、青、黃、白之別,根據配料細節上的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喱大約有十多種之多,這些迥異不同的香料的彙集在一起,就能夠構成各種咖喱的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濃郁香味。
最早出產香料的國家包括有印度、印尼、中國等,而當中的佼佼者就是印度。困境中每每走出一條新血路,為什麼印度能在香料中的成就如此偉大,相信是因為他們終年悶熱潮濕的氣候所致。天氣炎熱,除了令人食慾大減之外,也令食物容易變壞及滋生細菌。將食物配入香料,除了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之外,也能促進胃酸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時更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適合印度的氣候。
咖喱是多種香料的結晶。這是源於印度最初肉食以膻味極濃的羊肉為主,單一種香料並未能祛除其膻味,故便以多種干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這便是坦米爾“卡利”(Kulry)咖喱的來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辛料製成的醬汁”—就是現在我們中國人翻譯過來的“咖喱”了。
咖哩起源於印度。“咖喱”一詞來源於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印度民間傳說咖哩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由於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此舉即為用以幫助不吃豬肉與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爾語中,“Kali”是“醬”的意思。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蒙恕兒帝國所統治過,其間從波斯(現今的伊朗)帶來的飲食習慣,從而影響印度人的烹調風格直到現今。
一般說法在南印度,kulry是一被英語化的拼法,在南印TamilNadu省KULRY則被拼為KALRI,由肉汁或醬汁且多搭配米飯、或是麵包的一種主食。亦有另一說法,此字在十四世紀古英文就已存在於烹調文獻中,被拼為KULY,是源自於法語kuile(意譯為煮)。
你看也喜歡:
吉菜的歷史有着什麼故事?
盤點贛菜名廚與大師有哪些
解析:贛菜屬於八大菜系嗎
加拿大人的用餐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