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菜”是潮州名菜。在潮州菜館,護國菜是每個人都必點的菜肴,可見知名度有多高。朋友們,你們知道“護國菜”是怎麼來的嗎?這裡有個鮮為人知的典故,會是什麼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大家揭曉這個典故吧,一起來看看。
1、“護國菜”,相傳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後一個皇帝――趙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裡,廟中僧人聽說是宋朝的皇帝,對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勞不堪,又飢又餓,便在自己的一塊番薯地,採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恭弘=叶 恭弘子,去掉苦恭弘=叶 恭弘,製成湯菜。少帝正饑渴交加,看到這菜碧綠清香,軟滑鮮美。
吃后倍覺爽口,於是大加讚賞。宋少帝看到廟中僧人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宋朝,在無米無菜之際,設法為他製做了這碗湯菜。十分感動,於是就封此菜為“護國菜”,一直延傳至今。現在廣州和潮州地區,許多菜館都有此菜供應。
2、據福建圖書館收藏的一部《金薯傳習錄》所記,番薯是明代萬曆二十一年,福建華僑陳振龍從呂宋(即現在的菲律賓)偷傳回福州並與其兒子陳經倫推廣的。與其同時代的徐當啟也曾寫了一篇《甘薯疏》。此書已失傳,但從其留下的《甘薯疏序》一文中可看到,萬曆年間番薯確是一件新鮮事物,只有閩、粵少數地方種植。
徐當啟感到可惜,極力主張推廣,因而寫下了《甘薯疏》。由此可證明,番薯確是明代從海外傳進。南宋帝至明萬曆相隔三百多年。那麼宋帝民兵敗南逃時怎會有番薯恭弘=叶 恭弘可食?“護國菜”的這一傳說似不可信。
然而,潮汕一些老師父傳說,使用番薯恭弘=叶 恭弘做護國菜較為理想,但只能在秋冬才有。因此,平時也常用野菜製做。這些野菜除去苦澀味,作出的菜一樣有風味。如果說護國菜的來歷可信的話,那麼當時宋帝食的不是番薯恭弘=叶 恭弘而是野菜了;
3、此菜是潮州湯菜中之上品,但用油較重。上席時湯里仍是滾燙的,因有一封油質封面,故不見熱氣升騰。所以,要小心燙嘴。食用時要用湯匙先將油層撥開才舀,並要淺嘗即止。操之過急者必上其當,成為席中取笑對象。
4、且說各地潮州菜館,在“水陸羅八珍,樽罌溢九醞”的宴席上,總少不了一道湯菜上品:“護國菜”,但見:冰碗羹碧,翡翠溶光,舉箸凝脂滑,嚼齒留軟香。探究起來,誰相信這麼鮮涼可口的湯菜,竟是用甘薯恭弘=叶 恭弘配以北菇、火腿茸和上湯煨制而成的。更古怪的是它的名字:“護國菜”。說來有段因由。
相傳南宋最末一個皇帝——少帝趙昺,在公元一二七八年登基后,元軍大舉侵犯。少帝便一路南逃,經福建跑到廣東潮州,歇息在一座古廟內。由於戰亂,民不聊生,此時哪有人到廟裡燒香拜佛?生活貧苦的和尚見少帝駕到,也無名貴菜肴招待,只好到田地里胡亂摘了些甘薯恭弘=叶 恭弘,經出水后略略除去苦澀味,草草製成湯餚奉獻,飢腸轆轆的少帝吃后稱讚不已,問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貧僧,不知此菜名稱,但願能解除皇上饑渴,重振軍威,確保大宋江山安全無恙。”少帝聽后,極為感動,便替這道菜賜名“護國菜”。每此,代代流傳,沿襲至今。
據考,甘薯是明代引進的。廣東《電白縣誌》載:廣東吳川名醫林懷芝,因給交趾王的女兒治好了病,國王賜給他生甘薯,他將其暗藏攜帶回國,種植髮展。《金薯傳習錄》則記載着明萬曆年間,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到菲律賓經商,不顧當地西班牙當局嚴禁甘薯傳入中國的規定,以重金購得薯藤數尺,藏於船繩之中帶回家鄉,試種成功,遂在民間推廣。
既然甘薯的引進是在明朝,那麼南宋末年,粵東的和尚要在田地里摘到甘薯恭弘=叶 恭弘是很難成說的,但是,一代代的人們,寧可信其然而不問其所以然,他們被“護國菜”故事的悲壯之情感動了。雖然,南宋也是腐敗的封建王朝,可是,它畢竟比從奴隸制的遊牧社會走來的蒙元統治者,更得廣大漢族人民的正統觀念的擁護。
你瞧,同樣一款甘薯恭弘=叶 恭弘,如今得先除筋絡洗凈,用鹼水浸后壓干,以清除苦澀味;然後切過橫刀,爆炒於油鍋,再配上北菇,火腿茸等佐料,加上湯煨制。這般別具風味的湯菜,比七百年前那位落荒逃難的少帝所吃的,要精美多了。千變萬變,不變的是那個響亮的名字:“護國菜”。
行筆至此,我忽記起了荷蘭的“國菜”,它並非美味珍饈,只是由極普通的土豆、洋蔥和胡蘿蔔所配成的雜燴。原來一五七四年的五月,荷蘭的萊頓城被西班牙軍隊包圍,荷軍堅守了三個月才盼來了援救的艦隊,但城裡怎麼也搜尋不到食物,只得將西軍撤退帶走糧食后剩下的一點土豆洋蔥胡蘿蔔燴成一鍋充饑。自此,這款菜便披奉為“國菜”。
中外古今,事同此理,理同此心。食俗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澱。這種濃得化不開的積澱,可以是端午粽子,是杜甫的“五柳魚”,蘇軾的“東坡肉”,也可以是少帝吃過的“護國菜”。
你可能也喜歡:
吃海帶的4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服飾文化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吃香蕉4大禁忌,你有避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