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沉澱和演變逐漸的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是依附着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的發展,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傳統食品粽子的由來。
粽子的來歷是什麼?您也許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和紀念屈原有關,但是您知道粽子為什麼要用恭弘=叶 恭弘子包起來嗎?人們為什麼要把粽子扔到水裡面去呢?其實這些由來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下面小編就告訴您粽子的來歷與傳說。
粽子的來歷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范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恭弘=叶 恭弘”(粽恭弘=叶 恭弘)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后,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恭弘=叶 恭弘,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梁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里。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恭弘=叶 恭弘或葦恭弘=叶 恭弘、荷恭弘=叶 恭弘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恭弘=叶 恭弘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恭弘=叶 恭弘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來歷的另一種說法紀念台駘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台駘,作為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台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當時台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台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台駘治水要早於大禹,台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台駘)台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台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恭弘=叶 恭弘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着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你可能也會喜歡:
韓國傳統的飲食是什麼樣的?
流連美國7大頂級糕點店
吃貨天堂:美國十大最香甜的甜品
不為人知的韓國泡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