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的發源地——山東也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祥地,孔子、孟子、墨子都出生在魯國,為齊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魯菜文化也包含在其中。
那麼,魯菜的內涵及魯菜文化的形成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中國飲食文化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思想和觀念,其意識核心與傳統儒、釋、道家主張的飲食文化相承,表現為“求和”過程中的“養生”及其創新,凝鍊成“醫食同源的辯證觀”、“奇正互變的創造思維”和“調和五味”的飲食文化的特性。“孔子食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四大基礎理論體系,“五味”是中華飲食能夠成為獨立的文化體系的理論基石。
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孔子主張的“色惡不食,嗅惡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等精食美食論,對飲食文化有着極大的影響,是飲食中強調“質料精選、刀法精妙、加工精細、配伍精當、烹飪精湛、肴饌精美”之鼻祖。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食美食思想,影響飲食烹飪朝精美化方向發展。魯菜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正是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骨架則是儒家文化,魯菜的內涵及魯菜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賦予了山東飲食以“和”為本的最高境界。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天、地、人、食合一。其飲食本身追求的是敦厚平和、大味必淡的至高境界。因此,魯菜所表露出的文化色彩,敦厚純樸,堂堂正正,不走偏鋒,承襲了宮廷、官府飲膳傳統,體現的正是中原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正統”意識。
魯菜雛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漢族文化圈急劇膨脹的時代,北方領土的擴大,黃河流域諸侯國的興盛,在飲食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方風味。到夏、商、周三代時期多樣化的統一形成了以“和”為主的特徵,魯菜本質屬性已有了較為明晰的輪廓。隨着秦漢魏晉南北朝莊園飲食的興起,秦漢的統一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割據,北方菜進入一個歷史大溶合的時代,先秦烹飪技術成就得到系統總結和升華。
從魏晉南北朝及其以後時期,中華民族的大遷移、大融合,也推動着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發展。作為北方菜的代表魯菜,也因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逐漸豐富起來,一些新食材、新口味、新技法逐漸被齊魯大地廚師所接受,並在自覺不自覺的烹調實踐中,溶合到魯菜中去,創製出一批批頗有新意的魯菜新菜品。
魯菜文化又分為三個特色較為突出的區域,即齊魯文化飲食區、古運河文化飲食區和海洋文化飲食區。齊魯文化飲食區,是指濟南、泰安、淄博以及魯北、魯南、魯西南等地的飲食風俗。魯國的正統及齊地的開放思想,使其飲食注重內容、講究味道,形成了齊魯飲食的重味、講和、守正、重形的傳統風格。
古運河文化飲食區,主要是指山東古運河兩岸城鄉的飲食文化,這個區域穿魯西而過,橫跨了魯西北、魯西南、魯南等地區,運河碼頭重鎮的商人會館,集聚了五彩繽紛的商埠區域文化,形成了一條商業文化風景線,運河飲食文化的特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形成。海洋飲食文化區域,主要是指膠東半島地區的飲食文化,其特徵為重魚鮮、重海味、重自然之味,逐漸形成了具有海洋飲食特點的膠東飲食風俗和飲食文化。
您可能也喜歡:
舊金山漁人碼頭:海味美食的天堂
為你一一介紹韓國地方特色食物
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美國飲食
韓國飲食文化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