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飲食文化:立冬為什麼吃餃子?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在我國北方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在立冬日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人們常說吃啥補啥,以形補形,餃子形狀像耳朵,為了在寒冷的冬天耳朵不被凍壞掉,北方的立冬日便有了吃餃子的習俗。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立冬吃餃子的典故吧,了解下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飲食文化:立冬為什麼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

  據說,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麵餃”。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您可能也喜歡:
  七夕節吃什麼,七夕各地飲食文化
  端午節吃什麼,端午節各地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麻婆豆腐屬於哪個菜系?
  陳麻婆與麻婆豆腐的故事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