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食品,是指具有某方面特色的食品,我國手機一個物產豐富,民族多的國家,當然了,各地的美食也是豐富多彩,各族之間也有他們自己最豐富的特色食品,那麼,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領略一下阿昌族文化的特色食品。
分佈在雲南德宏州梁河縣、隴川縣是阿昌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全國僅有的曩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隴川戶撒3個阿昌族鄉,佔全國3個阿昌族鄉人口的66%,人們都把德宏稱為“阿昌族的故鄉”。
走進阿昌族的故鄉,各村寨間如逢圩日,只聽見無數把薄刀在砧板上剁肉,發出篤篤篤的響聲,許多攤販正在製作阿昌族有名的風味小吃--火燒生豬肉米線,也稱“過手”米線。這種美味小吃,各攤檔的調料不盡相同,但大家選料都很注意,一般是新鮮火燒豬肉,經過剁細斬茸,然後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豬肝、豬腦、粉腸以及各種調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後拌和上柔軟滑潤的米線。這種小吃酸辣可口,味道鮮美,別具風味。阿昌族還編出山歌唱道:“阿昌好!阿昌好!阿昌小吃風味好!走到天涯也忘不掉”。
由此引發阿昌族的飲食文化,我們不得不從阿昌族獨特而又有趣的結婚儀式結束時說起。結婚儀式結束,男方的客人快來時,新娘到半路迎接,到離家一公里處,眾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說:“辛苦了,請到家裡坐!”眾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說,姐夫都不請我們,你家在哪裡我們都曉不得,咋好意思去!”這時新郎在小伙子簇擁下來到了。
小伙子們先開口:“請到家裡坐!”姑娘們不買帳:“姐夫都不叫,你們喊有什麼用!”新郎只得上前彎腰作揖,請姑娘們到家裡坐。姑娘們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請,如此三十多次才把這些人請進家。新娘的女伴把大飯盒裡的雞肉和飯裝在碗里,由“賀哨”(姑娘們的領頭)給小倆口吃,希望他倆同甘共苦。吃到快飽時,寨里的小伙子進來把門堂屋門關緊,端着飯菜,唱着山歌,請姑娘們吃一碗:“紅米糙飯格是不合口?腌菜素飯格是不合心一碗紅米糙飯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們接唱:“紅漆桌子黑漆邊,八碗九碟擺中間,我們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當做釅酒喝”。
對歌對到半夜,小伙子把姑娘們送回寨子。這天,酒席上,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家要有一盤豬腦子拌的涼拌菜,沒有這盤菜,他們就不吃。招待客人結束,舅舅回家時,新郎家要給他“外家肉”。這肉很講窮,要砍一塊尾巴跟一隻腳連起來的肉,恰好是四斤半。給“外家肉”是為了表示不忘記外家。婚後的第二天,女家請客。席間,新郎要到每桌前彎彎腰,說:“家常素飯隨便請!”就這樣認了親戚。
下午,男方的媒人領着八至十個老人和兩個姑娘挑着禮品送彩禮來了。送進彩禮,擺席吃飯,姑娘們乘新郎不注意時給新郎抹黑臉,逗得大家鬨堂而笑。姑娘們笑彎了腰,說:“大家記不得新姐夫,臉黑掉一半的就是!”要轉回家時,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說:“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說幾句吉利話,岳母給姑爺一匹自己織的布,岳父給姑爺五十元錢。
這時調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豬骨頭掛在新郎肩上說:“肉我們吃光了,剩下的骨頭、皮子請你帶回去!”又引起一陣大笑。出了寨子,新郎才把骨頭甩掉。婚後第三天,女家送“大飯盒”給男方。大飯盒裡有四斗糯米飯,還讓牲口馱着四籮穀子(每籮35斤),給小倆口做谷種,嫁妝也同時馱到男家。這當中,送大飯盒的人凡出去,就被敬一杯酒:“請騎大白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請騎大紅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強。喝完要留五分錢,以示禮貌。婚後第四天,小倆口雙雙回女方家一轉,到此,婚禮即告結束,倆人開始新的生活。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乾淨,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豆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你可能也喜歡:
阿昌族火把節的節日風俗
阿昌族過春節的習俗有什麼特色活動
豐富多彩的阿昌族中秋活動
別具一格的阿昌族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