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人自古以米飯為主食,有糙米飯、熟米飯、紅米飯、白米飯之分。山區則一年四季吃薯絲飯。長沙稱魚肉為大葷,禽蛋鰍蝦為小葷,豆腐蔬菜為索,俗稱小菜。最常用的佐料是豆豉和辣椒,幾乎無菜不辣,所謂“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一起進入長沙文化了解它們的飲食習慣吧!
長沙人善於加工貯藏菜肴,普通家庭都會薰臘肉、魚、滷蛋、做霉豆腐等。臘肉放在茶油或穀倉內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於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門,家家戶戶都有酸壇,泡葛頭、豆角、黃瓜、蘿蔔等可隨時食用,經濟方便。
經淘米水泡過的刀豆、芋頭梗風味獨特。青菜、白菜、排菜經不同方法腌制,可變成風味各異的擦菜和酸菜。如脯成鹽菜,則帶甜味;若不放鹽而讓其發酵起酸,取出晒乾,再與楓樹恭弘=叶 恭弘等一起蒸熟,則芳香撲鼻,晒乾后可長期保存。
至於生薑、茄子、苦瓜、蘿蔔等晾曬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饋贈佳品。如將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諧音“福”;製成喜鵲形,象徵“喜”;切成蘭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歡迎的工藝食品。
長沙巧婦善作家庭副食品,僅紅薯做出的品種,就不下數十種,可說花樣翻新。如將紅薯去皮煮熟搗成糊狀,摻入芝麻桔皮,切塊晒乾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將紅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稱芡粉,是上乘的流食。
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歡食用的乾貨之一。至於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湯圓、凍米糕、油积極、棕子、八寶果飯等,還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長沙人喜愛的食物。每逢喜慶節日,主婦都要將自製的豐富多採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擺盤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漢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換茶”。
長沙飲料自古豐富,農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來了,用錫壺盛酒在火中加熱,慢慢品嘗。富裕人家還自製甜酒。市民一般飲用河水和井水。到1949年,城區有井千餘,着名的有白沙井、南沙井、鴛鴦井等。白沙井水在民國以前不僅是城南一帶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戶多飲用之。
一天到晚,“買沙水不”的叫喊聲不斷。至於山區,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來水”,他們用竹梘將山後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鄉都喜歡飲用涼茶,即用金銀花、淡竹恭弘=叶 恭弘、夏枯草、車前草、薄荷之類,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熱解暑,利尿解毒。
你可能也喜歡:
盤點目前的鄭州標誌性建築
煙台南山——氣勢恢宏壯觀
鄭州結婚習俗,你了解多少
溫州二月二吃芥菜飯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