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漢族名茶:水仙茶文化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在古代,茶恭弘=叶 恭弘一般都是貢品。茶恭弘=叶 恭弘在古代的地位如此之高。中國飲茶,注重一個“品”字。飲茶在漢族人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水仙茶屬於烏龍茶的一種,是漢族名茶的一種。水仙茶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飲茶文化品味下吧。

漢族名茶:水仙茶文化

  水仙茶原產於建州(建甌)一帶。早在一千年前,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但人工栽培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2)。

  清道光(1821年),小湖鎮(時屬甌寧縣,今建陽市)大湖村便發現有人工培植水仙茶。清道光《甌寧縣誌》記述:“水仙茶出禾義里(今小湖鎮),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岩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廠某甲,業茶,樵採於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園中。及長採下,用造茶法制之,果奇香為諸茶冠。但開花不結籽。初用插木法,所傳甚難。

  后因牆傾,將茶壓倒髮根,始悟壓茶之法,獲大發達。流通各縣,而西乾之母茶至今猶存,固一奇也。”另有小湖鎮大湖村民傳說清道光年間,蘇氏到鄰村祝墩村岩叉山砍柴,在山頂祝桃洞口發現一株茶樹,並折枝插植成活,並以制烏龍茶工藝採制。

  據《永春地名錄》記載:“……湖洋公社是馳名中外的‘閩南水仙’的產茶恭弘=叶 恭弘區,是全縣種茶最早的地區之一”。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岩燒香禮佛,得觀音託夢:“人北行,見木杉,住草亭。手藝成,帶回鄉,可小康。”鄭世報遂攜子外出遠行,至閩北武夷山,見林木參天,搭草寮住下,在當地受雇種茶制茶。

  武夷山一帶在乾隆年間就栽培出一種叫“武夷水仙”的烏龍茶,鄭世報細心揣摩,學得栽培、製作手藝。咸豐年間,鄭世報父子從武夷山帶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種,得水土靈氣,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藝,糅合自己的經驗,制出的水仙茶色黃味香,入口舌潤喉甘,堪與武夷水仙媲美。

  清咸豐年間(1857年),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種水仙茶與仙溪鼎仙岩,其後在永春及閩南地區傳播種植,永春水仙融合閩北和閩南烏龍茶製作工藝的優點,使茶恭弘=叶 恭弘更耐泡、香氣更顯、滋味更醇、湯色更亮,形成風味獨特的永春成為“閩南水仙”,“閩南水仙”的發源地。

  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建陽小湖茶恭弘=叶 恭弘行業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繁盛時期。“岩叉水仙”推廣后,引來了廣東、香港茶商,紛紛慕名前來大湖開設茶莊。據《小湖鎮志》記載:那時的茶恭弘=叶 恭弘交易量曾突破萬擔,各個茶行的揀茶女工多時曾達百餘人。水仙茶恭弘=叶 恭弘的成品則以錫箔、鐵皮、木箱、桐油棉紙等密封精裝,通過南浦溪水順流而下運至四方。大湖“黃榮茂”茶莊還獲得當時福建省薩鎮冰親贈“武彝春色”金匾一幅。

  20世紀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廣泛引種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稱“永春水仙”。解放后,閩南10餘縣市相繼引種,遂稱“閩南水仙”。

  你可能也喜歡:
  米粉之鄉:桂林米粉文化
  一定不能錯過的台州特色小吃
  別樣風味的漳州飲食文化
  歷史悠久的川茶文化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