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雞,又被當地人稱作德州五香脫骨扒雞,德州有三寶,扒雞就是其中之一。德州扒雞也是一道漢族傳統名吃。那麼,德州扒雞是什麼菜系的呢?又有什麼飲食文化呢?聽小編娓娓道來。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德州扒雞就被列為山東貢品送入宮中供帝后及皇族們享用。五十年代,國家副負責人宋慶齡從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車選購德州扒雞送給毛領袖以示敬意。德州扒雞因而聞名全國,遠銷海外,被譽為“天下第一雞”。德州扒雞的特點:形色兼優、五香脫骨、肉嫩味純、清淡高雅、味透骨髓、鮮奇滋補。造型上兩腿盤起,爪入雞膛,雙翅經脖頸由嘴中交差而出,全雞呈卧體,色澤金黃,黃中透紅,遠遠望去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十分美觀,是上等的美食藝術珍品。
源於明朝
元末明初,隨着漕運繁忙,德州成為京都通達九省的御路。經濟開始呈現繁榮,市面上出現了燒雞。挎籃叫賣燒雞的老人,經常出現在運河碼頭、水旱驛站和城內官衙附近。這種燒雞是經過人工細作,有滋有味的燒雞:其形態側卧,色紅味香,肉嫩可口,作為後來扒雞的原型,初露頭角。
當然這時吃燒雞者還局限於達官貴人,商賈富豪,黎民百姓只能望雞興嘆。但燒雞的發明者,製作者卻是真正的勞動人民。他們為了養家糊口,嘔心瀝血,慘淡經營,同時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後來發展了雞饌,在窄小的家庭作坊里,在古老的、粗放的工藝流程中,產生了原始的雞文化,濃濃雞香,飄逸州城。
創於清朝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在德州城西門外大街,有一個叫賈建才的燒雞製作藝人,他經營着一個有一間燒雞鋪。因這條街通往運河碼頭,小買賣還不錯。有一天,賈掌柜有急事外出。他就囑咐小二壓好火。哪知道賈掌柜前腳走,小夥計不一會就在鍋灶前睡着了,一覺醒來發現煮過了火。正在束手無策時,賈掌柜回來了就試着把雞撈出來拿到店面上去賣。沒想卻是雞香誘人,竟吸引了很多過路行人紛紛購買。
客人買了一嘗,嘖嘖稱讚:不只是肉爛味香,就連骨頭一嚼也是又酥又香,真可謂穿香透骨了。事後賈掌柜潛心研究,改進技藝。這就出現了扒雞的原始做法,即大火煮,小火燜,用如今的說法就是火候要先武後文,武文有序,扒雞所以名叫“扒”起因於此。賈家雞有名了,老主顧建議給雞起個名字吧。賈掌柜自己也想不出名堂來。
過了些日子,忽然想起了臨街有個馬老秀才,覺得他准能起個好名。於是用荷恭弘=叶 恭弘包起兩隻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雞,快步走到馬家溜口街馬秀才家,提出請秀才品雞起名。馬秀才嘗了嘗雞,問了問做法,邊品邊吟,順口吟出:“熱中一抖骨肉分,異香撲鼻竟襲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齒馨長留津。”詩成吟罷,脫口而出:“好一個五香脫骨扒雞呀!”賈建才於第二年,即1693年把扒雞提到元宵燈會上去賣,銷路大開,名聲大振。從此,德州城出現了燒雞、扒雞同產同銷的局面,延續了若干年。
德州扒雞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美食,在中華大地已廣為傳播,形成了眾多大眾認可的魯菜菜系品牌。如: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的“德州”牌五香脫骨扒雞早已馳名中外,“德順齋”、“寶蘭齋”、“盛蘭齋”、“福順齋”、“中心齋”、“永盛齋”、“德寶齋”、“沈氏”等等品牌也已蜚聲於世。德州扒雞已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將中華美食文化傳播至世界。
你可能也喜歡:
海蠣餅的由來,原來是這麼回事
新疆拌面的由來是什麼
風味獨特的泰安小吃
最地道的地安門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