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餃子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誰?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了千百年,一路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美味,而且還富有文化積澱,而其中餃子可以說是我們平時經常吃到的食物,既簡單又美味,但是我們對餃子的由來有多少了解呢?是為了紀念誰的呢?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餃子的由來,為了紀念誰?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 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您也許還喜歡:
  金邊白菜是什麼菜系,你可知?
  木犀瓜片屬於什麼菜系呢?
  千香雞是什麼菜系的
  肉絲拉皮是什麼菜系,你知道嗎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