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可以吃的經典民間藝術:面花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在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是藝術家,只要讓生活過的精彩有滋味,那就是人生的贏家,而在生活中,飲食占非常大的一部分,怎麼把食物做的像藝術品一樣呢?面花就是一個非常講究的,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可以吃的經典民間藝術:面花

  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他以普通麵粉為蕊,特等麵粉為皮,借用針、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綴而成。相傳它是古代圖騰金石禮器演化的產物,也是漢族勞動婦女智慧的結晶。北方民間普遍盛行,尤以合陽、華縣面花為佳。

  靈寶的“窩窩花”,通稱“面花”,又叫“糕花”。糕花又分“高花”和“平花”兩個品種,“高花”製作時的方法是:手捏成形蒸熟后,再勾畫著彩,然後用竹籤插在圓形的面糕上,華麗秀美,形態逼真,五彩繽紛,是用在男女訂親時,女方贈送給男方家庭的禮品,示意姑娘心靈手巧;“平花”不染色,和面糕合為一體,渾厚豐滿,樸素大方,示意小伙子體魄健壯,堅強能幹。這是男方回贈姑娘家的,總之,充滿了生活情趣。

  在中國眾多的漢族漢族民間面花藝術中,以豫西的靈寶和豫東的沈丘顧家的面花最為有名。靈寶面花,據考證明清時期已有。早年的面花是伴隨着當地民俗活動應運而生的,叫“窩窩花”,是當地群眾,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趕廟會,用來“祭神”的貢品。據老年人說:凡參加廟會的人,都要到廟裡來拜神,對神特別虔誠的人,便達成協議,輪流主持每年一度的盛儀。輪到誰,誰就要負責籌資,並在進入臘月後,把當地有名氣的“巧巧”們(有一手做面花技藝的巧媳婦),請到自己家裡捏“窩窩”(面花)。

  這些藝人文既心靈手巧,又格外虔誠,她們浴吃齋,精心捏出不重樣的面花,有龍、風、獅、虎、花、鳥、魚、蟲,“十二生肖”等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面花做好后,分別插在用麥草綁成的3個2米高的草塔上。到了廟會這天,鞭炮齊鳴,香煙繚繞。主持人把“巧巧們”做好的“窩窩花”、“草塔”,擺放在廟院當中,供神享用,求神保佑鄉民們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隨着時代的推移,社會的不斷進步,如今的農村已經向現代化邁進,农民用科學種田,基本上實現了旱澇保豐收,那種靠天吃飯,求神保佑的迷信思想已經逐步減少或捎失。面花這一古老的麵食藝術,已由供神的祭品,變成了新民俗活動中饋贈親友的禮品。如青年男女訂婚,小孩“作九”、“作滿月”,乃至建屋上樑,都要製作面花饋贈親友,達到吉利、祝賀的目的。

  你可能會喜歡: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好好利用,鐵觀音的功效與作用
  關於秋季吃海帶的好處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