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聊城八批果子,美味不容錯過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我們生活所說的垃圾食品就是那些油炸、膨化的食品,因為這些小販用的材料都是過期的,危害身體健康。但並不是所有的油炸食品都是這樣,聊城八批果子就是當地必吃的美味。本期飲食文化帶你來看看。

飲食文化

  八批果子是聊城市的漢族傳統名吃,當地早餐的主要食品之一。這種油炸的小食品,因炸製成的果子分成八條,兩端相連,為橢圓型,故名“八批果子”。八批果子在製作時,面為配以礬、鹼、鹽的混合麵糰,炸制時用油量較大。經熱油烹炸的麵糰各批都因氣泡而膨脹,顏色金黃,其酥脆程度,落地碎不可拾。且可久放,是美味早點食品。

  有人說八批果子的屬地是聊城,也有人說認為是濟南風味小吃,總之是跑不出山東地界的。果子其實就是油條,八批果子,說白點兒就是8根一起炸出來的油條,兩端相連,形成橢圓形,因為可以分成八批而得名。

  油條為什麼又稱為果子,又是何時稱為果子的,無從考證,不過過去北方大多數地區都把油條稱為果子。即便是現在,仍有些地方沒有改口,天津衛的煎餅果子即為一例。在山東的一些地區,果子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點心。油條由南方傳來,興許最初是以點心的身份出現的,後來才固定成為一種早餐食品。仔細想想,早餐食品原本就與點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時至今日,早餐的花樣名目繁多,仍有很多席位留給了點心。

  不過也有這樣一說,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老百姓對秦檜恨之入骨,有開飯鋪的店主用麵糰捏成秦檜夫婦的人形,背對背粘在一起,放在油鍋內炸,稱之為“油炸檜”,以解心頭之恨。這一食品很快風行開來,一直流傳至今。“油炸檜”後來訛稱為“油炸鬼”,又轉音為“油炸果”,最後便簡化為果子了。

  民國初年,濟南經營八批果子比較有名的商號有“義祥興號”、“徐盛堂號”;上世紀80年代,大明湖飯店、青山居飯店製作的八批果子質量較好,不失傳統風味,聽說那時大明湖東門歷黃路市場曾有一位老者,專賣八批果子,顧客絡繹不絕。可惜這些店、這些人如今已無處尋覓,八批果子也日漸簡化為四批、兩批,甚至獨根兒,唯留余香在人們發黃的記憶中,縈縈不絕……

你可能也喜歡:
詳解:你不知道的枸杞泡酒的功效
詳解:田七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