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外國人為什麼不吃內臟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西方的飲食文化與我們中國的差異十分的巨大,就如在我們中國十分熱門的皮蛋瘦肉粥,外國人就覺得十分的噁心。中國有不少內臟類的美食為什麼不受外國人的歡迎呢?本期的西方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飲食文化

  有一年,台灣美食界開會,眾多吃貨雲集於台北,興高采烈地交流着鵝肝、牛肚、豬心、羊肺、牛百恭弘=叶 恭弘、豬大腸等等美好食材的烹飪之道。這時候,一個從德國趕來參會的美食編輯拍案而起,痛心疾首地說:“你們談的不都是下水嗎?那種東西怎麼能吃呢?既噁心,又不健康!”

  這位德國編輯很可能說出了大部分西方人的心聲。

  在美國,下水普遍被當作“廢棄肉”和“器官肉”,甭說吃,僅僅提一提名字就能讓人毛骨悚然。鑒於此,我們只在萬聖節前後討論這種東西,因為那時候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把自己的大腦想象成蛋糕,把自己的頭骨想象成紙杯蛋糕,在別人討論剁碎的肝臟和烤熟的心臟時,你不至於尖叫着跑掉。)

  瞧見沒?他們西方人就是這樣討厭動物的內臟,也就是下水。

  但是且慢,並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不吃下水。法國的鵝肝、西班牙的血腸、意大利的牛肚包,不都是下水嗎?其中法國鵝肝甚至還被譽為“頂級食材”,全球無數食客為之痴迷,其中絕對不乏西方人的追捧。

  有人說歐洲人並不排斥下水,只有美國人排斥。其實就在不遠的幾十年前,美國人也吃下水: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為了節約開支,開展過一場號召全國人民食用牛下水的大規模宣傳活動,一時間“牛肚三明治”和“牛心漢堡”風靡全美!只不過最近這些年美國人開始注重養生了,害怕攝入超量的膽固醇,所以才遠離下水。

  平心而論,下水確實比普通肉類含有更多的膽固醇,吃多了對身體確實不好。但是我們不應該拋開劑量談毒性,膽固醇含量再高,偶爾吃吃有何不可?膽固醇含量再低,一天吃上一斤,照樣能吃出“三高”。

  現在全球六十億人,至少有一半是不吃下水的。為什麼不吃?原因各別:有的是因為宗教信仰,有的是因為心理作怪,下意識地對下水充滿厭惡和恐懼,還

  有一些人明明知道下水好吃,卻擺出一番高高在上的姿態,以不吃下水為驕傲,那是因為他們吃飽了,不缺肉了,忘記過去的苦日子是怎麼回事兒了。

  今天很多歐洲人對下水特別抗拒,其實在中世紀時代,他們的老祖先會吃盡動物身上的每一個部位,包括心肝脾肺大小腸,甚至連膀胱都要想法設法製成美食。第一,那時候的歐洲人多地少,食物緊缺,扔掉內臟等於暴殄天物;第二,那時候教會權力太大,齋戒時間太長,歐洲老百姓一年三分之一時間都要齋戒,齋戒期間不能吃肉,只能吃魚,導致魚類價格暴漲,窮人吃不起,只能用動物內臟打打牙祭。後來黑死病肆虐,人口銳減,人地矛盾大為緩和,歐洲人有了廣闊的牧場飼養牛羊,有了多餘的糧食養豬養雞,大夥有了足夠的肉可以吃,就把下水丟一邊了。

  跟西方不同,我們中國人擁有長達幾千年的“飢餓文明”,即使在國力最鼎盛、經濟最發達的朝代,由於過於獨裁的專制統治和分配上的嚴重不公,也有大批百姓常年掙扎在飢餓的死亡線上。大概就是因為這個關係,我們中國人一直不排斥下水,而且憑藉歷代人民的不懈探索和聰明才智,我們將下水發展成了一種光彩奪目的飲食文化。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