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寓意是什麼 怎麼做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七夕節到,人們會吃巧果,吃巧果是為了期盼自己和友人靈巧,那麼大家了解過什麼是巧果,為什麼要吃巧果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七夕為什麼吃巧果,它的寓意是什麼吧!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寓意是什麼 怎麼做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的三個傳說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彙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吃巧果有何寓意
  
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七夕節民間習俗吃巧果。巧果又稱作“乞巧果子”,花樣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麵糖蜜。巧果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人麵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面巧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寓意是什麼 怎麼做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

  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巧果做成后,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嘗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

  巧果是什麼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巧果種類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麵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將成形后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 寓意是什麼 怎麼做

  巧果的做法
  
原料
  麵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麵糰。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麵糰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麵糰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4、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鐘,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鐘就好。
  5、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涼后即可食用。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