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故事 飲食文化 正文

立秋如何養生 艾灸養生的方法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立秋表示的是進入秋天的季節,而在秋天是十分注重養生的,那麼在立秋如何養生呢?立秋艾灸養生的方法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立秋如何養生 艾灸養生的方法

  立秋如何養生(以下內容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身體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脾虛的人常常食慾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着重養陰補虛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慾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党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立秋如何養生 艾灸養生的方法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乾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立秋艾灸養生(以下內容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身體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1、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立秋如何養生 艾灸養生的方法

  2、太白穴: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癥狀,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取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3、關元穴: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鵲心書》裏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