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不同方法製成的豆腐的營養成分是不一樣的。蛋白質、脂肪和鈣、鎂含量均以北豆腐最多,其次是南豆腐,這主要與各種豆腐含水量及使用的凝固劑不同有關:鹽滷主要成分是氯化鈣(鈣食品)及氯化鎂,石膏的化學成分是硫酸鈣,它們都使豆腐增加了有益的礦物質,所以豆腐不但補充人體蛋白質,還是補充鈣、鎂的良好來源。而生產內酯豆腐的凝固劑中沒有鈣和鎂。硒、維生素(維生素食品)B1和煙酸含量則以南豆腐為多。豆腐是人們植物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所以有“植物肉”的美譽。
豆腐是我國發明的傳統食品,現在的豆腐品種很多,營養成分會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差異。傳統的豆腐是將水磨大豆加鹽滷或石膏作凝固劑製成,前者稱為北豆腐,後者稱南豆腐。由於制南豆腐所需用的石膏量較少,所以製成的豆腐比較嫩(百姓稱嫩豆腐),而用鹽滷製成的豆腐相對而言是較老的(百姓稱老豆腐)。
內酯豆腐是用葡萄(葡萄食品)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用海藻糖和植物膠等作保水劑製成,由於不需壓型脫水,所以出品率高,因其質地潔白細膩、口感水嫩,也沒有北豆腐和南豆腐的苦味,所以廣受歡迎,但內酯豆腐本身的強度較差,所以不適合做需要翻動烹調等方法加工的菜肴。
用日本工藝生產的豆腐——絹豆腐和木棉豆腐,實際上分別屬於南豆腐及北豆腐,前者用於過濾的絹紋布很細,過濾后的豆腐較細膩,所以特別嫩;後者用的木棉布稍粗,過濾后的豆腐顯得較厚實。大豆本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不容易被人體消化(消化食品)和吸收,而經過加工的豆腐,其蛋白質(蛋白質食品)分子內部結構肽鏈摺疊方式發生變化,密度變得疏鬆,使營養素的吸收率大大提高,經過燒煮的大豆消化率只有65.3%,而豆腐達92%~96%,且經過加工的豆腐能去除豆腥味,還增加了特有的香味。
用不同方法製成的豆腐的營養成分是不一樣的。蛋白質、脂肪和鈣、鎂含量均以北豆腐最多,其次是南豆腐,這主要與各種豆腐含水量及使用的凝固劑不同有關:鹽滷主要成分是氯化鈣(鈣食品)及氯化鎂,石膏的化學成分是硫酸鈣,它們都使豆腐增加了有益的礦物質,所以豆腐不但補充人體蛋白質,還是補充鈣、鎂的良好來源。而生產內酯豆腐的凝固劑中沒有鈣和鎂。硒、維生素(維生素食品)B1和煙酸含量則以南豆腐為多。豆腐是人們植物蛋白質的最好來源,所以有“植物肉”的美譽。
用傳統方法生產的豆腐還為人類提供豐富的鈣和鎂,而鈣是人體各種生理和生化代謝過程中所需的重要元素,它能保持細胞膜的完整性,參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是少年(少年食品)兒童(兒童食品)生長發育和中老年(老年食品)人預防、治療骨骼疏鬆的物質基礎。
吃200克老豆腐就可滿足一天1/3的鈣需要量。鎂能舒張動脈血管的緊張度,幫助降血壓(血壓食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強骨健齒。豆製品還含有磷脂、異黃酮,又不含膽,所以豆腐是名副其實的健康(健康食品)食品。豆腐的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對因乳糖不耐症而不能喝牛乳,或為了控制慢性病不吃肉禽類的人而言,豆腐是最好的代替品。老豆腐、嫩豆腐,聽起來有點土氣,但營養價值卻高於名字洋氣的內酯豆腐。
“肚子一空,萬事皆空”,這句話道出了飲食的重要性,隨着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吃已經不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了,吃什麼,怎麼吃才是人們所關心的。[[想要科學合理的飲食請進入:飲食頻道]]
[[編輯推薦:喝好豆漿的8個要點]]
[[編輯推薦:女人多吃豆 男人多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