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米飯、麵條、饅頭都是人們餐桌上頓頓不離的好主食,可是生活好了,這些最“樸實”的食物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可以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豐富的雞鴨魚肉,越來越多人覺得,主食只是用來填飽肚子的,吃不吃都可以。更有減肥者,把主食視為體重最大的敵人,認為長胖都是米面鬧的。
不吃主食,反而愛得病
人們在丟掉主食的同時,可能並未意識到我們也丟掉了健康。如果人體熱量供應不足,就會動用組織蛋白質及脂肪來解決,而組織蛋白質的分解消耗,會影響臟器功能;大量脂肪酸氧化,還會生成酮體,導致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美國營養學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主食吃得少的人,壞膽會增高,患心臟病的風險更大。另一項美國研究也显示,如果一周不進食麵包、麵條、土豆等主食,大腦的記憶與認知能力就會受到損害。而中國傳統醫學更強調“五穀為養”,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帶來疲勞、脫髮等困擾。
“不論出於健康還是保持體型考慮,人們都應該保證每天的主食攝入量。”專家說。那麼,如何知道自己吃的主食是否足夠呢?“一般要求,膳食中穀物等主食提供的能量占每天需要量的50%-60%。”翟鳳英說。一個成年人一天需要約2000千卡的熱量,其中來源於主食的不少於1000千卡,三餐的配比最好在4:3:3或4:4:2。比如說:早上吃兩个中等大小的包子,加上一碗小米粥;中午可以吃一碗麵條;晚上吃一小碗米飯另加一塊紅薯,這就是比較合理的搭配。但要注意,少吃油餅、油條等油炸主食,這些食物會吸收大量的油脂,熱量遠比蒸煮的米面高得多。
“國人在吃主食上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吃得太精。”專家說。數據显示,中國人吃的主食中,超過90%的米都是精米,超過80%的面是精面。這是被“抽筋扒皮”的主食,雖然看起來“光鮮”了,營養素卻損失巨大。因此,李惠明推薦,應保證每天至少吃一種粗糧。“如果不習慣粗糧的口感,可以在細糧里逐步加入,如烙餅時放點玉米碴,煮粥加一把燕麥,都是很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