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蛋白質分解所產生的毒素外,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本身也產生一些毒素,在其死亡或分解時又能釋放出大量毒素。這些毒素有的在加熱時被破壞,但有的毒素在煮沸后仍然破壞不了,如葡萄球菌所產生的毒素,即便煮沸2小時還能保持其毒性。病牛體內的病菌和毒素隨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其內臟和肉中均可見。
肉是人人不可缺少的食品,但在吃肉的習慣上需要避免以下禁忌:
1.忌食腐敗的肉。腐敗的肉是由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細菌在肉上先分泌出一種蛋白分解酶,把肉里的蛋白質分解成簡單的氨基酸,才能被它吸收和利用。我們能聞到這種肉的臭味,就是蛋白質被細菌分解后所產生的硫化氫、氨和胺類等物質的氣味。這些物質大多對人體有害,如胺類物質吃到胃裡能刺激胃酸分泌,使胃黏膜充血、水腫,引起噁心、嘔吐和消化不良;被血液吸收后可發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或降低,並能刺激神經系統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
除了蛋白質分解所產生的毒素外,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本身也產生一些毒素,在其死亡或分解時又能釋放出大量毒素。這些毒素有的在加熱時被破壞,但有的毒素在煮沸后仍然破壞不了,如葡萄球菌所產生的毒素,即便煮沸2小時還能保持其毒性。所以說腐敗的肉不能吃。
2.忌吃病死的牛肉。病牛體內的病菌和毒素隨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其內臟和肉中均可見。當人吃了這種病死的牛肉后可感染和發生與牛相同的傳染病,還可感染沙門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和桿菌等細菌,引起食物中毒。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瀉下醬色腥臭便或水樣便,甚者每日十餘次,有的次數無法控制,並有頭昏、全身不適、不思飲食,伴有噁心、嘔吐、小便赤黃、灼熱感、心跳、脈搏增快等癥狀。嚴重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3.忌偏食豬肉。有的地區豬肉消費量占肉食總消耗量的73.3%,這種單調的吃肉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在肉類食品中,一般豬肉含脂肪較高,即使瘦豬肉中的脂肪含量也高達30%,比牛、羊肉高1.7倍, 比家禽肉高14倍,比兔肉高七十多倍。
4.忌過量吃瘦肉。一般人普遍認為,肥肉可以少吃,瘦肉多吃無妨。其實,這種吃法也是不科學的,醫學科學家們發現,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並非膽,而是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是由蛋氨酸在人體內某種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的,而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實驗證明,同型半胱氨酸會直接損害動脈細胞,形成典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因此,即使吃瘦肉也應適度,不宜過量。
健康小貼士
為避免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過多,膳食中應注意適當選一些脂肪含量低的肉食品,除豬、牛、羊肉外,還應選用雞、鴨、魚等肉類,不應偏食。一般每日食50—100克為宜,並應做到飲食多樣化。
“肚子一空,萬事皆空”,這句話道出了飲食的重要性,隨着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吃已經不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了,吃什麼,怎麼吃才是人們所關心的。[[想要科學合理的飲食請進入:飲食頻道]]
[[編輯推薦:吃烤肉等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