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宅風水真的能福蔭子孫後代嗎?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風水術其實是一種傳統文化觀,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趨吉避凶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同時也是調整和改造命運的最高玄學。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環境景觀學、自然生態建築學、天體運行方位學等的一門綜合類科學。 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龍、砂、水、穴、向五者,被風水師稱為“地理五訣”。 龍,俗稱龍脈,“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土乃龍之肉,石乃龍之骨,草乃龍之毛”,因此尋覓龍脈對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都極重要。風水術有龍分九勢、五勢的說法,這都是從山形的走向之不同來加以辨別的。地脈又有三龍說,即北龍、中龍、南龍,都從昆崙山發源,這和前者一起孕育了我國的地形地貌學,它對各種形態類型的總結具有非常积極的意義。 至於陰宅風水理論的描述,有如“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也就是說子孫的形體是父母(祖先)所遺的一部分,父母(祖先)的骸骨如果得到生氣,就會使子孫後代受到福佑,故此給父母(祖先)的骸骨找一個吉宅很重要。所以一個好的風水寶地,一定是“勢來形止、山水交匯、踞而候、攬而有”的,也一定會貴若千乘、富若萬全的。又如“山者,宣也、其氣剛。川者,流也、其氣柔。剛柔相盪,而地道立也!山岡,體魄也,氣色,神理也。凡山,形勢崩傷,其氣散絕,謂之死,形勢雖具,生氣未舒,謂之枯。死者不可復生,枯則有時而潤”。又如山之不可葬者五,即光禿的童山不可葬,中斷之山不可葬,石山不可葬,偶經此處氣以勢止的山不可葬,孤獨的山不可葬。因為從氣勢相結合來看,這些山的風水都有欠缺之處。 經書說:人死有氣,氣能感應,影響活人。這種感應是有事實根據的。例如西邊產銅的山發生崩塌,東邊用銅鑄成的鐘就不撞而鳴,這就是感應。再比如,春天來到,樹木抽恭弘=叶 恭弘開花,放在家裡的麥種也自動發芽。氣在地下運行,它運行時,順隨地勢走,它聚集時,也隨地勢停止。丘隴的石骨,平地凸起的土脊,都是有氣在運行的標記。經書說:氣有風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古代人聚集氣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運行,所以把它叫做風水。風水的法則,得水最好,能藏風是第二個要求。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即使是盛大的氣運行還有它的餘氣止息,雖然零散但深氣也有聚集的地方。經書說:水流在土外,叫外氣。外氣橫行成為界水,土內的生氣自然止聚,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經書又說:淺深得乘,風水自成。士為生氣之母,有土才有氣。氣是水之母,有氣才有水。所以藏在乾涸燥熱的地方的氣要淺,藏在平坦地帶的氣要深。 死者下葬后,真氣會與穴氣結合形成生氣,通過陰陽交流成的途徑,在冥冥中有影響、左右在世親人的氣運。陰陽兩氣,呼出來就成為風,升上天就成為雲彩,降落下來就成了雨,在地下流行的就成為生氣。生氣在地下流行,生髮時就能養育萬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結晶體,所以人也是陰陽兩氣的結晶體。每個活着的人都有陰陽兩氣,死後肉體消失,陰陽兩氣卻沒有消失。活着的人,氣聚凝在骨,人死骨未滅,所以人死氣還活。所以下葬者,要找一個有生氣的陰宅,讓生氣和不死的陰陽兩氣相結合來保護在世親人。
@[email protected]
聲明:部分內容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