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儒家經典語錄大全
一小我私人信佛,持戒、守戒,是可以修身的,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不守戒就是疑惑的凡夫,守戒就能獲得解脫,還可以入空門,所謂“叢生受佛戒,即入諸佛為”。五戒,為釋教最基本之戒條,通常釋教教徒都應該遵守,是終身受持的。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釋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釋教的五戒吧!
一、不殺生
一切眾生,尤其是指有情的眾生(動物),沒有不珍惜自己生命的,沒有一個動物情願情願被人殺,被殺是沒有抵制的能力,可是這種怨恨之心不會消逝。殺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殺的眾生挾恨在心,念念要抨擊,這就是佛家所謂欠錢的要還債,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為什麼?兩方面都迷。被殺的眾生不會想到,已往世我曾經殺他,這是一報還一報;就這樣算了,那這個事就完了,就沒事;若還要殺他抨擊是迷,這是沒有做還債想。你殺我,我未來有時機再殺你、再抨擊,抨擊一次比一次要慘烈。
戰爭是異常殘酷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殺生招感世間刀兵的災難。佛法教我們不殺生,不只是不與一切眾生結冤讎,同時更是培育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至心內里原本就是慈悲的,養自己的慈悲心。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從不殺生上來培育,輔助我們明心見性,這條戒律有這麼大的好事。殺生業障異常重,障礙明心見性,障礙我們得一心不亂。由於一個好殺的人,瞋恨心肯定重,瞋恨心重的人,念經怎麼會得一心?修禪怎麼會得禪定?以是佛法把不殺生列為一切戒條里第一條戒,是有原理的。
佛教的上香禮儀及含義是什麼?
二、不飲酒
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厥,故一切酒不得飲。若有重病需酒治療,告眾或告師長後方許飲服。自己不飲,亦不得教人飲。制酒、酤酒,尤非所應。不飲酒這一條戒是屬於遮戒。前面四條是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預防,它自己沒有罪。譬如喝酒,自己不是罪,然則酒醉之後會做出殺盜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訂不飲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條戒。太過飲酒肯定誤事,且有害康健。社會上許多犯罪與酒險些都是關聯的。不飲酒則身心清閑,平安無事,且能節約一筆開支。
三、不邪淫
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學佛,未能全斷淫慾,只許於正常配偶間行之,此外與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連繫之伉儷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慾,即名邪淫。能正直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配偶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友善相處,成為完善家庭。若在家男女,能進而受持遠離非梵行等五種學處,是為受持增上五戒,得名為最勝優婆塞、優婆夷,然非離先所受五戒律儀更別有體。
四、不偷竊
不偷竊就是“義”,義是義務,不考究待遇。對一切眾生孝順是盡義務,不需要待遇,這是義,不偷竊靠近義。“不與取”就是偷竊;不與取是別人沒有贊成、沒有準許,你就取來,這就犯偷竊。這一條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們沒有獲得別人贊成,隨便把別人器械移動,都是偷竊;紛歧定說據為己有才是偷竊,佛經里界說不是云云。我的書放在桌子上,你沒有獲得我贊成,有意把我的書拿到另外一邊,讓我找不到,就算偷竊。而且戒律訂得異常微細,就是一草一物、一針一線,再細小的器械都不能以偷竊。這一條戒是輔助我們修學清凈的布施,輔助我們放下身心天下,使我們恢復自性清凈心。
五、不妄語
不妄語就是不誘騙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說,皆是妄語。妄語有巨細,如見、聞、覺、知說不見聞覺知;不見、聞、覺、知說見聞覺知等,是名小妄語;可通懺悔,若未證聖果,而說我得須陀洹果等,甚至實未得定、見好相等,而說得定、見香、見花、見菩薩、聲聞、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語,犯則罪重,是不能悔。此妄語五緣成犯:(1)所對是人,(2)是人想,(3)有欺誑心,(4)說自證聖果及見佛見鬼等,(5)前人領解,即是失戒。
你可能也喜歡:
宗教文化:什麼是釋教文化
什麼是玄門,玄門文化的基本意義
周全剖析:多神教的文化歷史
剖析:無神論的存在主義
佛家語言與禮儀令人尊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