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宗教文化 正文

儒家頭腦中的民意是什麼樣的?

儒家思想與中國茶文化有何聯繫

  在中國,民意似乎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詞,也有學者說“天大地大、民意最大”而在儒家頭腦中,民意也是最大的,儒家文化中的協調意識、人本意識、道德意識等都提倡重視民意。那麼,在儒家文化中的民意是什麼樣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頭腦中的民意是什麼樣的?

  只要是熱門事宜,它的身影總站在最前面。從剛判死刑的葯家鑫案,到染色饅頭之類的食物醜聞,總能看到民意的洶湧。眼下政府出台一些律例,也多了徵集民意這個環節。重視民意,敬畏民意,一定是一件好事。現代社會,本質上說就是民意社會。一項公共決議是否正當,尺度之一,就看它是否相符民意。但對於民意的真正寄義,我們卻少少探討。

儒家文化:概述儒家思想是什麼?

  實在,政治制度差異,言論環境差異,都市對民意有差其餘明白。中國傳統社會,顯然不是民意社會。但儒家學者,卻對民意做了許多思索。好比《尚書》說的“民惟邦本”“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今文尚書》說“天伶俐,自民伶俐。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左傳》說“民,神之主也”,都在強調民意的主要。這些敘述中,儒家並未單純地探討民意,而是多了一其中介的“天”。“天”在儒家看來,大致和今天“自然規則”的意思相近。合乎“天”就是正當,違反“天”就是違法。天不只是人的最高信仰,也是所有人必須無條件遵守的規則。由於在昔人眼中,天才是人與萬物的最終裁判。可以說,儒家對民意的思索,已逾越了國家和君王,帶有一定的最終意義。民意不僅是世間的中央,也代表了天意在人世的落實。

  盧梭很早對民意作過研究。他以為,民意可分為公意和眾意。公意是國家全體成員的普遍意志,它的着眼點是公共利益。眾意主要着眼於私人利益,也即個體私意的總和,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差異利益團體的意志。盧梭以為差異利益的配合之處,組成了社會,因此治理社會應完全憑證公共利益。眾意較易辨識,公意則抽象得多。公意有時與眾意一致,有時又與眾意相矛盾。在已往的專制社會,權力擁有者常會假借公意的名義,來實現自身團體的私意。由於差其餘民眾,對公意明白千差萬別,並不存一個事先給定的公意。以是盧梭以為,只有通過理性討論和投票形成的公意才是可信的。固然,這是公意的理想狀態,即讓民眾經由公共介入和討論殺青共識和意願。但事實上,這種理想狀態實現起來,卻很難題。

  在現代社會,公共決議須以民意為依歸,已是知識。若何在公共決議中,準確判斷與體現一個社會的民意,在今天變得越來越主要。由於對民意研究得越清晰,越有助於民眾對社會舉行批判性思索,也有助於他們對各種社集會題的明白。當民眾介入公共生涯的意願與激情越大,全社會解決衝突和問題的能力,也自然越高。一個重視民意的社會,一定在察覺問題、反思問題與配合行動等方面,變得更為公正和有用。固然,這一切的條件,是我們要對民意有更清晰的認知,有真正的敬畏。

  你可能也喜歡:
  佛家語言與禮儀令人尊重的文化
  必知:在家念經有哪些禁忌?
  釋教的上香禮儀及寄義是什麼?
  清點儒家經典語錄大全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懷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