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商業禁忌是什麼?
宗教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已有上千年,它經由時間的磨練,經由歷史的長流被人們傳承至今。宗教文化在每個民族、每個都會都獲得了很好的傳承及珍愛,而河南省一直是歷史中的名城,河南釋教文化也在河南獲得了很好的珍愛,對於河南宗教文化你領會若干呢?下面的河南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釋教,在東漢時由印度傳入中國,信仰出家者,男的稱僧人,女者稱尼姑,僧人住寺院,尼姑住庵堂。釋教宗派繁多,宋代以後,境內釋教屬禪宗的曹洞宗。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境內建有中興寺(亦稱燈禪寺)1座,為釋教傳入縣境之始。西魏之後,境內釋教生長較快,佛寺修建頗多,至唐朝肅宗、代宗時釋教生長初具規模。據《菩提寺志》碑文紀錄: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年),菩提祖師朱智勤在老莊鄉杏花山確立菩提寺,時有房舍殿宇200餘間,香田700畝,僧人170餘名,往後百餘年間僧人生長到300餘人。唐會昌三至六年(843~846年),武宗旨諭天下“滅佛興道”,境內香田和從教職員頓減。宋朝確立,佛、道並重,釋教重獲生氣。金朝時,境內釋教受父母官府限止而趨衰微。
元朝,統治者對宗教接納“兼容並蓄”的政策,境內釋教振興,先後修建多座寺院。惠宗至正元年至二十八年(1341~1368年),菩提寺僧德欽重修菩提寺與楊營鄉賈庄村的燈禪寺,縣城東門內的延壽寺,石佛寺鎮洪教寺、馬隱寺、三教寺(原稱石佛寺),在老莊鄉建的園朵寺,四山鄉的寶林寺、福勝寺,王崗鄉的龍泉寺,棗園鄉的中興寺、孤峰寺等10座佛寺。明代,太祖朱元璋推許釋教,佛事鬱勃。永樂至萬曆年間(1403~1620年),先後又建老莊鄉明月寺,賈宋鎮圓通寺、清涼寺,王崗鄉廣泉寺,張林鄉狼冢寺,柳泉鋪鄉大庄寺,晁陂鎮彌陀寺,安字營鄉園明寺,二龍鄉觀音寺、雙泉寺,盧醫廟鄉冢上寺(原名大乘寺),彭營鄉隆興寺、太子寺,石佛寺鎮曹營的普門寺,城郊鄉的雙泉寺等12處15座。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僧宣智禪師重修中興寺。弘治四年(1491年),重修二龍鄉的觀音寺。
伊斯兰教禁忌之物是什麼東西?
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四山鄉的寶林寺。萬曆九年(1581年),重修安國寺的大佛殿。十三年(1585年),僧秦貴禪師重修馬庄鄉侯庄寺。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安國寺塔。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菩提寺藏經房。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二龍鄉雙泉寺。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全縣多數寺院無守寺僧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宗通令天下作廢“官給度牒制”,往後佛事流動迅速生長。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緒三年(1877年),除重修菩提寺和原有其他佛寺外,又新建二龍鄉紅雲寺、白雲寺和棗園鄉的華嚴寺。境內歷代共建佛寺31座。
其中規模遠大、衣缽相傳不停的有菩提寺、延壽寺、彌陀寺,寶林寺,陽安寺,中興寺。菩提寺山水風景幽靜,修建雄偉,佛事鬱勃,為南陽一帶名剎。光緒三十年(1904年),鎮平奉南陽知府令,將部門宗教場所改為學堂。除菩提寺和有影響的佛寺予以保留外,余皆被廢。民國初期,因戰亂兵燹,縣內寺院多被損壞,民國17年(1928年)。19年(1930年),彭禹延倡辦自治時亦將一些寺廟改為學校。至鎮平解放前夕,全縣有佛寺1座,寺房122間,僧侶87人。
開國后,較完整的寺院,僅余菩提寺,時有僧人30人,香田百餘畝。1951年,土地改造時,根據國家政策,香田分給當地貧下中農。對寺內僧人,每人留給雙份土地,使其自種自養。1953年,寺僧僅有釋然芬等10人。1959年,縣興辦林場,僧人所耕作的土地劃歸國有,時僧人年歲已高,均轉為“非農業戶口”國家給予生涯用度津貼。“文革”破“四舊”中,菩提寺、延壽寺、安國寺、陽安寺、侯庄寺等佛寺內的修建物均遭嚴重損壞,菩提寺經卷被燒。1980年後,宗教流動恢復,菩提寺有還寺僧人4名。1983年,寺僧釋清浩加入河南省釋教協會。
民國8年(1919年),侯庄寺僧人修黃土河、礓石河二橋,接通鎮平、鄧縣蹊徑。義倉清同治十年(1871年),菩提寺設義倉,將豐年餘糧和寺僧募化俗眾饋贈物資存於寺中,於荒年施捨拯救窮人。光緒三年(1877年),農業歉收,曾開倉舍米舍粥。
建學較大佛寺均設有學經班,以培育空門學生,開設“讀經”或“外經”課。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菩提寺在寺庄開辦“拯救小學”(低級小學),民國34年(1945年)春,因日軍犯境停辦。是年秋,抗戰勝利,寺僧開辦佛學苑,接受年輕僧人和農家子弟入學。
你可能也喜歡:
河南中醫藥文化的絢爛歷史
小編帶你明了河南習慣文化
撒播千年的河南喪葬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伊斯兰教日常禁忌,不得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