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五聖是誰,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三國志里的第一句話:“天下事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的,現在也是一樣,脫離久了就想着在一起,在一起久了就想着脫離。歷史上三教曾各自着花散恭弘=叶 恭弘着,卻又到最後三教合一了。本期宗教文化將為你先容三教合一是什麼時刻。
靠山:魏晉南北朝時期釋教、玄門迅速流傳,儒學面臨危急;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張,吸收了佛、道精神,獲得新的生長;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焦點的新儒學系統,即理學。
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理”是天下萬物的本源;“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掌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氣明“理”)
陸王心學:陸九淵以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舉行心裏的反省;王守仁“致知己”學說以為知己就是良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戰勝私慾、回復知己就能成為聖賢。
歷史作用: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繫專制統治,壓制、抹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發生了消極影響。
起勁——重視主觀意志氣力,注重氣節、人品,考究以理統情、自我控制、發憤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重,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起勁作用。
天主教洗腳禮圖片,洗腳禮含義闡述
從統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寄義無疑要比“三教”更進一步。要害在於對“合一”的明白。若是將“合一”視作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稀奇是在道德尺度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種趨勢,固然可以,但此至少在明代之前是稱為“三教合流”或“三教歸一”的。實在一樣平常的學術着作中在說三教合一時,也就是這個意思。
或許正是對三教合一之稱在明白上的模糊,昔人少少用三教合一這個詞,至少是明代以前基本上沒有人使用過此詞。作者曾請友人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通過電腦光盤檢索,三教合一之稱在整個《四庫全書》中只泛起過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後。也就是說,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看法,而基本沒有三教合一看法的盛行。或者說,明代以前的人們,尚未熟悉到三教在外在形態上有合一的可能性。固然,明代人所說的“合一”,仍可分二個條理。
其一依然是以往“三教歸一”、“三教一家”的那層意思,即主要指三家在道德價值看法上的一致性。如顧憲成在《明故禮部儀制司主事欽降南陽府鄧州判官文石張君墓志銘》中雲:“東溟管公倡道東南,標三教合一之宗。君相與質難數百言,管公心屈”。不外,從明代一位監察御史陸隴其所云,“今人言三教合一,豈非朱子之所嘆然。又有謂三教不能合而各有其妙,不妨並存者,則又是以不合為合,尤巧於包羅和會者也”。陸氏所謂三教的兩種合一,其區別正是显示於外在形態上,即那時人們確有主張將三教混為一體。
三教合一看法在明代的提出,肯定是那時的社會中已經有了合三教為一教的某種現實形態存在,哪怕是一種模糊的存在。值得注重的是,那時社會上確存在三教形態上的共一。如到了明代,三教配合崇敬的神只日益盛行,其中最盛的是關帝信仰,約成書於明中期的《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君臨三界,“掌儒釋玄門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再如晚明的林兆恩甚至確立以儒為主體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稱要通過“煉心”、“崇禮”、“拯救”等手段,“以三教歸儒之說,三綱復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後世”,甚至“立廟塑三教之像:釋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執行了三教在信仰崇敬系統上的合一。從而使三教合一看法的內在有了質的飛躍。
林兆恩的“三一教”,是以公然標榜三教合為一教作宗旨的,其它一些民間宗教里也有以此為旌旗的,此可見諸於那些民間宗教的經典“寶卷”。如《銷釋悟性還源寶卷·留三教經品》雲:“自今慈悲來找你,才留還源三教經”;《開心效果寶卷》中有《三教菩薩品》;《混元紅陽臨凡飄高經》亦有《取三教賢人品》等。此表顯著清二代有更多無名有實的三教合一宗教組織,即是上述那些活躍在那時的五花八門民間宗教。對此明末清初時的顏習齋看得很清晰,他說:“大凡邪教人都說‘三教歸一’或‘萬法歸一’”。在這些民間宗教所推行的寶卷里,三教之間的原有差異變得模糊甚至消逝了,正如安娜·塞德爾所說,“這些佛──道經文起源於社會金字塔底層的世俗圈子中,在那裡,兩個宗教在教義上的區別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
事實確是這樣,如羅教首創人羅清在其《五部六冊》中的《破邪顯證鑰匙卷·破豈論在家出家辟支佛品第一》里就進一步說明:“一僧一道一儒緣,同入心空及第禪。似水流源滄溟瀇,日月星辰共一天。原本大道原無二,奈緣偏執別談玄。了心更許何誰論,三教原來總一樣平常”。酒井忠夫先生曾對《五部六冊》引文舉行考證,發現其中不僅有《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等佛經,另有《道德經》、《悟真篇》等玄門文籍和儒家的《大學》、《中庸》等,說明這些所謂寶卷完全是三教合一的。
大要上說,這些寶卷“全是邪教名目而冒充如來佛經以欺人者”,也就是說民間宗教若是在崇敬形式上還往往显示着釋教色彩的話,但其所主張的現眾人們行為準則,卻是儒家的忠孝仁義等倫理,如其中《銷釋孟姜忠烈貞節賢能寶卷》、《二十四孝報娘恩》、《節義寶卷》等等。
你可能也喜歡:
民族衣飾:維吾爾族衣飾圖片
民族衣飾瀏覽:赫哲族衣飾圖片
【都會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探索:比丘尼是對佛教中哪一類人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