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規模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簡介
牛街清真寺修建集中對稱,其名目接納漢族宮殿式的木結構形式為主,其細部帶有粘稠阿拉伯修建的裝飾氣概。優美的雕梁畫棟,別具氣概的殿堂屋頂,隨處可見的《古蘭經》文和讚美穆罕默德詞句的細部裝飾等,四處出現出漢族古典宮殿式修建與阿拉伯式清真寺的完善連繫。
寺院為漢族宮殿式修建,內部裝修連繫阿拉伯式修建氣概。總修建面積1500平方米。寺院劈面為一座長40米的漢白玉底座灰磚影壁。寺門有5門,中大邊小,前有朱漆木柵。正門在望月樓下,樓高10米,為六角形雙層亭式樓閣。由便門進入兩層院落,正西為星期大殿,五楹三進七層42間,可容千人星期。
殿內明柱組成仿阿拉伯式尖形拱門,有巾金的贊主贊聖經文,天花板半米見方,也飾以圖案和阿文讚詞。窯殿為六角攢尖亭式修建,兩側有飾以阿文庫法體的鏤空木雕窗欞。大殿正東為邦克樓,樓前月台上有日晷和2座碑亭,碑文紀錄星期寺修建經由。
由星期殿、望月樓、宜禮樓、課堂、碑亭、對廳、沐浴室等組成。寺門劈面一大影壁,長40米,高5米,漢白玉底座,灰色大方磚鑲面。寺的主體修建為星期殿,面積600平方米,坐西朝東,它與其他清真寺所差其餘是,進寺東門繞大殿左右兩側再迂迴入殿,故稱“珍珠倒捲簾”。
大殿結構由3個勾連搭式屋頂和1座六角形攢尖頂亭式修建組成,左右襯以抱廈,古樸宏麗。
殿南北五楹,器械3進42間,縱深30餘米,由18根立柱組成21個拱門,殿內可供千餘人星期。樑柱間用尖拱形,天花樑柱上以粉貼金繪成阿拉伯圖案,門楣飾以種種字體的《古蘭經》文。殿後部穹窿藻井系宋代修建,兩側用阿拉伯文組成的雕空門窗,筆法蒼勁,屬“庫法體”。大殿前的左右兩側建有兩座碑亭,右亭建於公元1487年(明弘治元年),為敕賜星期寺碑記。左亭建於1496年(明弘治九年),有漢阿兩種文字刻的《敕賜星期寺記》碑,但碑文字跡大多無法識別。
伊斯兰教的聖經——古蘭經的由來
公元1068~1077(宋熙寧年間),有坎馬丁之子馬哈木所建的宣禮塔,為歇山重檐方亭修建,前身為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與兩座碑亭三足鼎立。望月樓高約10米,平面呈六角形亭式閣樓,重檐歇山頂,亭頂蓋覆有上黃下綠色琉璃瓦,周圍有窗扇,窗外繞以走廊。
寺內東側有與大殿、宜禮塔成一次形的對廳7間,建於1442年(明正統七年),是聚集會事之所。大殿南端著名為“滌慮處”的男、女分設沐浴房,供穆斯林潔身凈心之用。寺院東南跨院內有兩座“篩海墳”,寺內存兩塊墓碑,據碑載,為宋末元初來華講學的波斯人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和布哈拉人阿里,他倆劃分病逝於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
牛街清真寺對照著名的修建應當數寺門前大影壁上的“四無圖”玉石浮雕了。這部作品出自明代前期,圖高80厘米、寬35厘米,圖上繪有鍾、如意、棋盤和香爐等。雖然整幅圖不大,卻寓意深長。這幅浮雕圖內四種物件各有所指,“鍾”通“忠”,如意的“意”通“義”,“棋”通“齊”,香爐的“香”通“襄”,這四個字合起來就是“忠義齊襄”,即忠義雙全的意思。
封建社會提倡上效忠,下結義,這樣才氣功成名就,這幅浮雕用四件事物很好地歸納綜合了這個意思,可見設計者的良苦專心。另外,大多數人以為圖中的鐘、如意、棋盤、香爐四件器械與穆斯林沒有任何關係,這也是“四無圖”得名的緣故原由。“一無”是“有鍾無人敲”,穆斯林天天以太陽的高度來認定晨、晌、晡、昏、宵五個時間,做五次星期,基本不靠敲鐘報時,以是清真寺內沒有鍾,縱然有,也只不外是個鋪排而已。
“二無”是“有玉無人佩”,玉是富貴的象徵,自然是人人垂涎的瑰寶,然則穆斯林的教義是,今生富貴與否都由主定然,若是沒有富貴命,一味地太過爭取,虛耗時間,倒不如多花點精神做善功,因而也無需佩帶玉。“三無”是“有棋無人下”,主激勵教徒們自力重生,靠自己的雙手用飯,在閑暇的時刻也不能懶惰,要自動到清真寺去做星期,不要總是賞花下棋縱容自己。
“四無”是“有爐無香燒”,清真寺並不像佛寺道觀內總是煙霧繚繞,讓人有輕飄飄的感受,星期寺的香火主要是用來“聞香”的,真正做星期時是不點香的,以是香爐也就沒什麼用處了。“四無圖”設計者的念頭至今讓人琢磨不透,然則這幅浮雕構圖古樸精練,意境深遠,不僅是牛街清真寺的一件珍貴文物,也是北京浮雕中的一件瑰寶。
【竣事語】關於牛街清真寺的始建年月,史料上說法紛歧,有的說是在公元960年前後,有一位叫革瓦默丁的阿拉伯“篩海”來北京傳教,他的兒子品行很好,而且有特異功效,對金銀財寶、爵位官銜沒什麼興趣,他對天子說燕京這塊地方以後必將是個興隆之地,希望能在這裏修建一座清真寺。天子對此大加讚賞,恩准他在京城南郊建了一座清真寺,就是牛街清真寺。
猜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習慣習慣有哪些?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衣飾文化
聖彼得堡喀山大教堂,莊嚴不失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