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為,佛說日行一善的道理
“人生魔難共一斗,智者半生吃十升。”別總是嫌天下對於你的不公正,首先想想的應該是你支出過什麼值得這個天下所為你支出?人的一生許多魔難都是需要履歷了,而那些樂成人士履歷的更多。
那麼,本期佛說人生最基礎的七難。
佛祖說:人生有七種魔難“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分別、求不得”
第一苦:生
作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在世。“生”乃是所有後續魔難的基礎,在世就是受苦。正如幾何學中的正義一樣平常無需證實。
第二苦:老
隨着歲月的流逝,曾經的精神、康健、影象逐一隨風而去,老去的恐懼日漸清晰。對“老”的恐懼,本質上是一種“獲得后再眼睜睜看着失去”的恐懼。履歷單純的人,對老的態度對照鎮靜,由於生涯沒什麼大的轉變,原本獲得的不多,也無所謂失去。
越是年輕時意氣風發的人物,對老的抗拒越強——依賴精神用飯的人,一旦沒有了精神,又不情願悄悄品嘗影象的甜蜜,失蹤自然要時刻嚙咬心靈。若是在老去的同時,親人、愛人、同夥逐一離你而去,最後只剩一個老不死的煢煢孑立,那滋味才真正的苦之極矣。
希臘神話中曾有一女子,自負織造手藝出眾,放言“智慧女神雅典娜也織不出云云優美的布匹”。雅典娜化身世間女子與之比試,大勝之。女神遂責罰該女子“永遠不死”。千年之後,那女子的親人同夥愛人都故去,自己也老得不成樣子,只能終日織造,再無氣力可干其餘,遂化為蜘蛛。
全在一念之間的兩種選擇:佛說善與惡
類似的傳說在印第安神話中也有,不外是某人向神祈求不死,卻忘了祈求不老。最後下場差不多。可見對老的恐懼,原是各民族自古皆然的。
第三苦:病
病來如山倒,雖然打過拳擊的人不多,但驀然被擊倒的感受所有大病過的人都有體會。昨天還力拔山兮氣蓋世,今天利市難縛雞氣遊絲了。若是那病不致命,則又有病去如抽絲的歷程來折磨人。病中精神不繼,什麼都幹不了,唯有睡覺;但那覺也不是無限可睡的,睡到一定水平,便只好睜着眼睛獃獃地享受病痛了。
除了對身體的折磨外,病痛對心靈的磨練也頗值玩味。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百善之首的孝,在病之前都有可能退卻,遑論其他情緒了。大致上病人的情緒都不會太好,有時給人不近人情的感受;若是久病,則大多數人已逐步習慣,由習慣而冷漠,最後便忽略了病人與凡人差異之處。
以是久病之後床前的冷清,也是別有一苦。急病磨練肉體,久病磨練心靈,小病磨練耐性——問問周圍的鼻炎、偏頭疼同夥,大要會獲得一堆應付這些小絕症的無奈之談。有些人喜歡自討苦吃,以是總想弄些病來得得,可是就算是魔難,也不是召之即來的,堪稱最任性的魔難。
第四苦:死
死的恐怖,不在歷程那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它的不能抗拒性。人對自己運氣的認知,唯一明確的即是一定會死,大多數人不會喜歡死,對它無可逃避的最終性自然也恐懼有加;死之魔難,便在明知山有虎,只能虎山行武松也是打不外這隻老虎的。
當人不再恐懼殞命,它作為魔難的特質也便消逝,甚至可以作為一種享受曾經有一對老配偶出門,老頭以為冷,回家戴了副手套,然後他們走到一片樹林里,上弔。對這種云云細膩而從容的死法來說,魔難毋寧說是藝術。在七苦之中,死是對照忠實的,若有動力,通常這個魔難一求便來,這點比“病”要忠實些。
你可能也喜歡:
藏傳釋教10條基本禮儀
釋教信徒必知:春節燒香拜佛考究!
釋教燒香拜佛禮佛的準確方式
釋教常見法器,降魔杵的作用效果
佛說人生的智慧:懂得放下煩惱與執着